最新新闻:

不仅是技术先进 未来“智慧城市”应该长成什么模样

时间:2020-11-29 09:49:04来源:东方网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可持续智慧城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做出了这样的畅想: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先进,而且要让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能够有更多获得感,更好地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同时,智慧城市不仅要让企业日常办事流程更为便捷,还要支持企业展开各种创新,包括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本期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我们邀请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黄烨,腾讯研究院产经研究中心主任刘琼,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秘书长唐鹏分享各自的观点。

记者:新型智慧城市如何让企业、市民、科研机构能更多地参与其中,让大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丁波涛:智慧城市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就拿“随申码”举例,上海只用了20多个小时,就开发出了目前有数千万用户,每天都要高频使用的一个应用软件。其次要增强获得感,尤其必须关注老年人等群体,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的便利和实惠。第三,建设过程中,除了政府、企业投入外,众筹众包的方式也可以探索。比如,智慧社区一般是由政府来主导,我们看到上海有一个社区是自发组织,用物业基金来投入,这种新的模式也可以探讨。

刘琼:我们来看新型的智慧城市,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人肯定是技术的一个尺度,更多要从市民的获得感这个角度出发,激发各方主体的积极性,用共创的方式来建设智慧城市。

城市是一个复杂体,智慧城市单靠政府来主要推动的话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也可以探索更多新的合作模式。

我们经常讲要用产品的思维去做智慧城市,总结下来的模式叫做“C2B2G”。互联网企业更多贴近C端用户,C端用户体验会倒逼系统的建设和流程再造,这可能是不断提高市民获得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唐鹏:如何让企业、市民和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我认为,首先可以设计、推动,提供他们更多参与的机会和入口。在对全球智慧城市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伦敦发布智慧城市的计划后,所有顶层设计的任务都做成了开放式的任务卡,让研究机构可以进行跟踪和监督,类似这种参与入口还是很重要的。

其次,上海在“一网统管”的建设上已经提出要做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越来越多的应用服务,例如 “随申码”和疫情地图等等,只有让用户在身边就可以经常用到,对于企业、市民、研究机构来讲参与的获得感就会越来越多。

记者:怎么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从城市的空间、能源、数据利用等等方面,去保障我们城市持续高效的运作?

丁波涛:智慧城市本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其实是服务,服务是持续性的。如果只关注项目、技术、平台、网络,那么建好之后,背后保障持续运营的管理体系、服务团队、运营机制在哪里,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运营体系之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还需要评估体系。目前尽管有一些,但做得还不够,很多项目建设必须做事先评估,做长远的考虑。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企业、社会、市民应该更好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光靠政府投入、公共财政投入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应该引入社会、企业的力量。政府提出大方向,一些具体的应用项目则可以由企业去承担。

黄烨:实际上,我们始终在追求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智慧能力的提升,如果把它看作是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需求,我们会发现人和技术是一个共生共长的过程,人们的需求触发了技术探索。从人们的需求来讲,需要管理理论和技术理论的发展,满足支持我们的内在需求。同时,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论模型的出现,又给了人与城市管理运行新的一种概念,这两者就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让人们的需求与技术能力和管理理论相互匹配,螺旋式前进。用这种观念理解的话,智慧城市就是在不断持续发展,而且每个时间节点里面,有可能是人的需求超前了,带动了技术能力、管理理论的发展;当技术能力和管理理论超前以后,又带动人的需求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刘琼:我再补充一个视角,智慧城市要和城市经济或者是产业的发展相互衔接,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命题。从发展的使命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为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整体打造,以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注入更多活力。

唐鹏: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可持续发展,我有三个方面的观点。首先是要有需求导向。对于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而言,不是物流发展起来才有了电商,而是有了电商的需求,所以物流通到了这些地方,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国内很多城市,包括上海、杭州等都在推进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原来我们在实体世界中去完成建筑、交通等城市建设,这些投入都是不可逆的。今后,我们可以运用数据、算法等,在虚拟空间去提升城市的能源利用、交通、教育等方方面面。

第三,从这次抗疫的实践来看,社会力量的反应往往是第一时间的,例如疫情地图的开发起初就是一些程序员的自发行为。因此,还要更多关注市民力量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

记者:我们来看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的智慧城市,这个方面各位专家有些什么建议?

丁波涛:智慧城市的理论有两个支撑,一个是数字技术,一个是社会创新。我们说以人为中心的意思,不光是说人民是发展的目的,而是说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我们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创新,这是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效果导向。最终目的是为老百姓和市民服务的,服务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先进性。

黄烨:要继续成为或者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培训,这一点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理论、管理模型再创新、再超前,没有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

刘琼:在管理人员的水平上,虽然说上海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是如果用世界顶尖水平来衡量,肯定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还有两个方向上海可以做成中国,乃至全球的范本。第一,上海要站在长三角领头羊的位置上去思考和探索,如何把智慧城市朝着更高的使命迈进,去带动周边城市,以及长三角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第二,从 “一网通办”到 “一网统管”,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未来要更多地服务于这座超大城市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用数字化技术去思考新的解决方案。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