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14”撬动的何止是15亿元

时间:7343-11-04 16:04:44来源:北京商报

“基于科学的项目管理和在线智慧项目管理,我们很快完成了中试样品试制,目前正在进行原料药和制剂的中试生产。”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潘显道教授主持的一项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药物完成了技术开发,这次与北京经开区基于创新辅料的制剂中试基地合作使得曾经“高居”于药研所试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望造福更多白血病患者。

中试基地作为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中枢节点,被喻为是推动企业跨越从产品试制到规模生产的“达尔文死海”,促进高精尖产业持续转化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北京经开区积极构建创新雨林、完善创新生态,把认定一批符合条件的中试基地作为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于2019年双创周期间正式认定首批中试基地,截至目前,共有14家中试基地获认定,他们在过去的15个月时间里为647家(次)企业提供了中试服务,合同额超15亿元。

建设一批中试基地,一头补充完善了创新链,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而另一头,为中试基地承建单位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药物研发是个长期过程,中试基地为我们解决了前期设备投入大的问题,节约了项目经费。”潘显道说。此外,中试基地成熟的服务体系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便利。而对于诺康达公司来说,基于创新辅料的制剂中试基地的建设实现产学研联合攻关,使中试基地变成产业化创新型载体,同时也成为了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诺康达总经理陶秀梅介绍说,“中试基地2020年上半年累计服务客户177家次,服务对象包括国内大中型制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等”。

中试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成果承载能力,今年7月,北京经开区创新校企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新模式,推动电科院与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集创北方开展合作,共建“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按照规划,该基地不仅为集创北方提供集成电路产品测试服务,还将形成经开区专业公共服务平台,计划每年为区内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设计企业提供不低于1亿枚芯片的功能测试服务,构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认定的中试基地覆盖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9家、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2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家、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1家。中试基地的建设逐步形成聚焦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也吸引更多研发资源、成果转换资源加速向经开区集聚,进而带动所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加速形成在该领域里的创新高地。

经开区坚持围绕各产业龙头企业吸引企业入驻,加速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生态的形成。这其中,众多产业早已将研发、产业化资源开放,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共享,发挥着“中试基地”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打造的包括中试基地在内的创新平台进一步丰富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加速了优质研发成果批量转化,架起了一座又一座从“科技种子”到“产业果实”之桥,推动优质成果在经开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仅201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052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62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5倍。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加快产业中试基地建设。尝到“甜头”的经开区还在加紧布局中试基地,提出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放大生产(样品试制)、工艺验证等服务功能的中试基地。在蛋白药物、抗体药物、疫苗等方向,支持建设具有放大生产、工艺开发及验证等必备服务功能的中试基地。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重点支持具有放大生产(样车试制)、开发改制等必备服务功能的中试基地。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支持建设面向精密机械零部件和智能装备,具有放大生产(样品试制)、工艺开发、工艺验证及优化等必备服务功能的中试基地。

展望“十四五”,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结合经开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要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还将从“引导企业开放已建中试服务平台”和“主动布局一批规模化产业中试基地”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快经开区中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