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未来智慧城 城市大脑的高新实践

时间:2020-10-16 14:49:52来源:杭州日报

一个聪明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

就拿停车来说,都说现在到医院并非看病难,而是停车难。5年前“过江”的省儿保(滨江院区)亦是如此。交警部门称,高峰时段,医院门口堵车排长龙曾经有1800多米长。

如此难题,借力城市大脑来破解——通过盘活周边停车资源、交通路线优化、打通挂号平台和城市大脑的通路,智慧赋能城市治理,在45天内实现“车辆不排队、直达停车位”,警力也缩减了一半,极大缓解了这一难题。

发轫于杭州的城市大脑,不是边边角角的“修补之术”,不是单个领域的“攻坚之旅”,而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一场“大拆大建”,是以创新为主导、以惠民为目标的城市治理模式的彻底重构,开疆破土,勇往直前。

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

放眼钱塘江南岸的高新区(滨江),从智慧家居、城市大脑、再到智能制造,这里有太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滨江方案”组团供应,也使杭州高新区成为“滨江方案”输出地;如今,智慧场景应用在杭州高新区的落地,更为天堂硅谷的未来,提供无限可能。

服务

减窗口、不减服务,破解企业“成长的烦恼”

在“整体智治”理念指导下,今年全省各地行政服务中心都在不断迭代升级。今年7月份以来,一个月时间里,滨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厅窗口数量,从93个减到了46个。

这背后,是高新区(滨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数字化变革为动力,不断迭代升级群众、企业办事流程的过程。

走进滨江区行政服务中心,最显眼的莫过于中心总服务台的智慧大屏,上面显示着单周办理量最大的十项业务、平均受理时长最短的十项业务,以及等候时长最短的十家单位。再往里走,一排排自助网上办理区,已经取代了窗口值守工作人员。

“通过‘智慧大屏’系统监测,滨江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人流量,去年较2018年下降了20%,而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和网办模式推广的双重影响,较去年下降了40%。”滨江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汀介绍。

减窗口、不减服务,更保证了企业办事效率。

王汀举例说,比如商事登记以前共有15个窗口,业务较多时窗口人均等待时间约为9分钟,通过数据分析后压减至7个窗口,另一方面加大了网报自助区的导办服务,目前监测到的人均等待时间为8分钟左右,成效很明显。

更重要的是,对接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后,如今滨江的商事登记网上办领域,已实现了全天候在线可完成的“无人智慧审批”,不论何时何地,企业只需提交营业执照申请,通过全区后台数据打通后的分享、比对,企业几分钟后就能获取电子营业执照。

面对疫情刮起的飓风,如何为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今年,“数字滨江”又接连拿出“新法宝”。比如,依托城市大脑-经济主体大数据平台,上线“上马石”企业e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扶上马、送一程”的优质服务。

再比如,数据“指路”、服务上门的滨江长河亲清数字驾驶舱上线,用系统分析替代人工掌握企业情况,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触发“亲清三访”、网格服务等机制,做到精准服务。

治理

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实现全流程纠纷调解

城市有“大脑”,治理更“聪明”。

随着高新区(滨江)“一码解纠纷(诉讼)”平台上线,只要是纠纷发生地在高新区(滨江)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市民,仅需通过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便可实现全流程纠纷调解。

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不久前,租客戴某和房东马某因保证金起了争执。戴某要提前一个月退房,马某认为这违反租赁合同,扣下了3400元保证金。眼看就要闹上法院,调解员及时通过“一码解纠纷(诉讼)”平台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并扫描二维码完成了包括签字确认在内的所有调解手续。

“以往,传统的调解工作都是以当面调解为主,电话调解为辅,空间距离造成调解难的问题影响了工作推进。” 滨江区人民调解员沈碧芳说,自试点工作开始,她就向无法到场的纠纷双方推荐小程序办理,“不用跑来跑去,当事人纠纷调解的积极性明显变高了。”

据了解,落地后的“一码解纠纷(诉讼)”平台,还在矛盾纠纷化解领域引入了“健康码”概念,以黄、橙、蓝、红、绿五色“调解码”融入纠纷化解过程,区分纠纷分流路径,实现了“一码”智能分流、“五色”跟踪流程、“驾驶舱”实时管控的全闭环管理。

如果纠纷调解成功后,“调解码”转绿,当事人即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如调解失败,“调解码”转红,则可在线申请法院立案。

“从6月1日至今,通过这个闭环,平台分流诉前调案件500余件,已调解成功150余件。”滨江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池海江表示,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一码解纠纷(诉讼)”平台将会在诉源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解开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局”。

这样的五色赋码,在高新区(滨江)多个基层治理平台中均有应用。

比如今年5月以来上线的“工地一码通”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打通了工地线上、线下管理应用,以企业“零跑”和智慧监管为核心,联通主管部门、企业组织、项目职工、社会公众,形成多维工作管理系统。

“领取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可登录系统自动生成‘绿码’,后续主管部门采集项目关键岗位到岗率、民工安全培训、监督检查风险评价、起重机械设备管理、危大工程管理报告、社会监督评议等信息情况,归入评价分类等级。”滨江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分级由高到低,对应“绿、蓝、黄、橙、红”给予“五色赋码”,实现差异化精密管控。

惠民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全流程服务群众免跑腿

城市大脑从惠民利民的一些小事切入,打造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

不需要老人跑出家门、提交任何材料,通过数据共享,15位老人成了高新区(滨江)第一批在家“坐收”老年人优待证的“幸运儿”。

这也意味着,高新区(滨江)60周岁老人将告别出门办证的时代。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比对,核实老人身份、住址等信息,生成老年人优待证后,主动免费快递上门。

坐收幸运的背后,是高新区(滨江)深化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以来,积极推行网办、掌办,并通过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下一步,还将继续通过“数字赋能”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先行先试,同时坚持“减窗口不减服务”,实现政务服务线下转线上越来越多,离老百姓越来越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为老,也为小。

万物生长的季节,正值高新区(滨江)引才“5050计划”实施十周年,正式上线的“人才e码”,成为人才最喜欢的“伴手礼”。说白了,这就是一款小程序,在该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5050计划”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都可以通过“人才e码”,找到“云上管家”。

从“人才e码”到“美好e达”,高新区(滨江)也把服务人群从人才到干部、党员、党代表、社区书记、社工、居民共等7类群体,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服务精准触达不同的群体用户。

如蹒跚学步的孩童,城市大脑正在探索前行。高新区(滨江)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民生服务供给、服务型创新政府建设等领域强化部署,在优化宜居宜业宜创的营商环境上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今年以来,陆续推出了“无人智慧审批分钟办”“社会心理服务数字化平台”“轻微交通事故化解机制”“人才码”“一码解纠纷”“企业e家”等数字治理场景;发布全国产业知识产权数据中台战略,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一张网”改革;创新科技型企业增信机制“企业创新积分”,构建企业创新画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为科技部认可的全国唯一试点。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便民应用场景,在高新区(滨江)不断“生长”,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