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勇涉“深水区”医改再出发 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关注浙江

时间:2020-09-21 07:49:46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相关部门、公立医院如何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近日,2020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高峰会议在杭州召开。在观点交锋、智慧碰撞的18场论坛上,医改先行先试省份浙江的实践与经验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医疗机构经受住了“大考”、显示出了专业能力和水平;面对老百姓日益上升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速度、跑出了群众满意;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三省一市交流互鉴,为深化医改贡献智慧。

防控体系如何更完善

平战结合常态化

资源利用要合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公共卫生体系直面“大考”。当人们为“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四早”“四集中”全力救治等科学举措“点赞”时,思考也随之而来——

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应该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非定点医疗机构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平战结合”的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医院建设当中……会场内外,与会嘉宾们碰撞出火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全省最早设立省级新冠肺炎定点诊治单位,也承担着全省最多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

“医院抢救的危重型与重型患者占总收治例数的75.2%,最高峰时曾有11位患者依靠ECMO维持生命。”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认为,实践证明,“四个集中”很好地体现了“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事”的理念。以集中救治为例,浙大一院制订重症、危重症病例“一对一”的救治方案,进行分类集中施治,同时对所有病例治疗开展原则指导。截至2020年5月,该院累计治愈成功100%,实现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

一场战“疫”,也令非定点诊治医疗机构经受了历练。

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实现了“三个无”的目标——“无一位医护人员因治疗患者而感染,无一位高危可疑患者漏诊,无一位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延误”。对内,医院推出“十大功能组”防控举措,各个功能组分工协作、权责清晰。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在浙江分论坛上分享道:“如流行病学调查与隔离管理组,负责对医院各类人员进行流行病学史筛查,准确掌握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患者情况,实时制定和调整流行病学调查和居家监控的规范等。”对外,医院向省内外的防控“战场”派出骨干队员,一组朗朗上口的院感防控口诀,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规范自身行为,落实防护措施。

疫情无国界,为帮助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浙大二院将近6000名医务工作者的抗疫心得凝结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应对策略》中英文版,为全球医务人员提供实用建议和参考。

疫情防控的过程,也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弱项,会议中,这也引发了不少与会嘉宾的思考。

“必须要有平战结合的理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曾参与一项省政协的调研,调研时他发现不少公立医院的传染病大楼在平时“派不上用场”,每年产生高昂的维护费用。“我们需要改造公立医院病区的布局、功能、设施和药品配置。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做到‘战时拉得出’。”目前,“平战结合”理念被实地运用到医院五期工程建设当中。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一个全链式疫情防控创新体系贯穿了疫情的前、中、后期,方便百姓就医的同时,也提升了公众防控意识。“我想这是一家医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治病救人,还要引导公众。”蔡秀军说。

疫情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承担着浙江援鄂医疗队的物资保障工作:为全省2018人的援鄂医疗队配送药品、防护物资、生活物品共计130余万件物资。

作为这一工作的全程亲历者,杭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东胜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物资配备有了新的思考。“经过这次疫情,大型公立医院应该建立起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体系,从人员培训、设施改造、物质储备、应急流程、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真正做到平战结合、常抓不懈、常备不疲、有备无患、快速响应、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确保非常时期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就医效率如何再提升

加速信息化建设推进“双下沉、两提升”

提及浙江,“最多跑一次”是绕不开的热词。这项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试水近三年的改革,也引发出更多的民生诉求。 “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能否进一步缓解?除了就医流程,医院内就餐、停车能否更加高效?

效率,让浙江的公立医院面貌一新:相较2018年,2019年全省城市医院高峰时段排队平均时间缩短近四分之三、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日从7.68天降到6.98天、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智慧结算率从不足30%提升至77.92%……

在蔡秀军看来,未来的医院还将更加高效:医院里不再有挂号收费的窗口;纸质报告也将不复存在,检查检验结果将第一时间推送到手机里;患者不用再为了取药排队,药品能够配送上门,到点了手机还会提醒吃药……

“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这样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蔡秀军通过手机向记者展示着医院智能挂号、院内智能导航、“云胶片”、医保移支付、智慧药师服务等系列新功能。蔡秀军感慨道,“未来医院”的理念,源于曾经令他十分忧心的场景——2014年前后,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达到8000多人次,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医院门口都有不少患者排着长队。“身为一名医院的管理者,我有责任让来院患者花更少的时间、跑更少的路,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放眼浙江,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动力同样源于压力。在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看来,就医体验的改进就是要抓住老百姓“最不满意”“抱怨最多”的点,抓对了,改革的突破口就有了。这项发端于2018年的民生改革,每年都会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与百姓就医体验息息相关的改革举措。今年以来,任务清单的重点也从传统的就医环节,转向了 “医院围墙外的问题”。

“比如停车,就是典型的‘围墙外问题’。”俞新乐在浙江分论坛上介绍,经过调研发现,不少浙江患者对医院停车问题表示不满,收到的投诉也不少;今年,这一难题被列入任务清单。经过与多部门的协调、借助信息化手段之后,患者们发现,曾经的“老大难”问题不再难了: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改革之前车辆排队最长距离达350米,泊车最长耗时90分钟;改革后,等车时间缩短至2分钟左右。当前,智慧停车在全省医院的使用比例达65.47%,车位周转率明显提升。

如果说,在城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患者“少跑腿”“不跑腿”的原动力;那么在基层,效率如何得到提升?

浙江省人民医院共托管5家“双下沉”医院,在副院长何强看来,总院和分院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人员能上能下,改革的红利逐渐释放。“早在2017年起,省人民医院就已经将网上号源优先向基层100%开放。”何强介绍,目前与海宁、淳安、桐乡等医院开通远程会诊服务,制度上的改革与信息化建设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

“工作做好必须要有政策保障。” 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马伟杭感触颇深,近年来浙江在强基层方面迈出了两大步:第一步是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让省级医疗资源下沉到县级;第二步,则是通过医共体建设盘活县域内医疗资源。“‘两步走’的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浙江的基层百姓不再为了看病就医四处奔波,而这也正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初衷。”

长三角如何手牵手

医疗服务上“云”端看病就在家门口

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三省一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哪些可借鉴、可互通之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三省一市的医疗卫生领域将如何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会场内,“互联网+医疗健康”引发了不少共鸣。由4个子平台和1个云知识库构成的上海“健康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项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于一体的“健康黑科技”,集纳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让医生可以在健康信息网数据中筛查高危人群,从而促进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自主登记;依托健康云平台的支撑,在上海,融合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新型医防体系构建了起来。

无独有偶,浙江“健康医保卡”打破数据壁垒、集纳健康档案,也成为了老百姓的“健康管家”。“这张‘看不见’的虚拟卡片,大大精简了就医流程。传统的院内就诊环节从8个减少到3个,缴费排队次数从原先的至少两次减少至零。”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服务+监管”一体化的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俞新乐说,自平台上线以来,已有600多家医疗机构上线,为省内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互联网,浙江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疗服务也将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甚至更大的区域。

长期以来,“基层不强”成为制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也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制约。会议期间,“强基层”也成为三省一市与会嘉宾共同关注的医改方向。

在江苏,一座座建设在“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成为一道靓丽的民生风景。2017年9月,江苏在城市社区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确定了6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首批社区医院试点单位。通过社区医院的建设,江苏实现了居民10多种常见病慢性病的基层首诊、精准分诊,绝大多数的市实现了90%的患者看病不出县的目标。

“江苏建设社区医院不仅仅是增挂一块牌子,而是以构建整合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导向的。”一位来自江苏的与会嘉宾告诉记者。

在安徽,一种成熟定型的县域分级诊疗模式正在逐渐成形。2014年,安徽提出县域医共体的制度设计。近年来,随着县域医共体在全省75个县市和农业区的全面覆盖,安徽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综合医改的方向,要在37个县市试点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下一步,安徽将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夯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础。”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浙江与会嘉宾也贡献了基层分级诊疗的实践经验。马伟杭在论坛现场“晒”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浙江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县域内的医疗资源得到盘活,最终获益的是基层百姓。目前,全省目前共组建161家医共体,每月5000多名县级医院医生到成员单位排班坐诊;县域就诊率达88.3%。

“2017年9月,浙江省先在11个设区市,各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长期以来,浙江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强化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改革,不断创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马伟杭说。

“把脉开方”新医改

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未来我们通过打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和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不仅能够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有临床特色的研究型医院,还能够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助研发能力做出贡献。

——谭蔚泓(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服务能力的提升,要通过大量的尖端临床人才去实现。但与从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的研究型医学人才相比,临床型人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亟须建立一套多维度的人才评价机制,围绕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临床贡献度等指标对临床人才进行评价,为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俞新乐(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提供“价值医疗”。“价值医疗”是指如何在一定成本下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卫生经济学家将其称为“高性价比的医疗”,倡导从传统医疗服务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供给侧(医保支付方、医疗机构和厂家)与需求侧(患者与健康人群)利益的平衡。

——黄东胜(杭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借助医院“高峰”影响力,增加健康服务深度和广度,医院才能进一步有“厚度”。目前,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日益完善,前往省级医院就医的患者中,疑难急重症比例逐渐增加,对于省级医院整合医疗资源能力、提升疑难危重救治能力的要求愈发凸显。加上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省级医院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应集中力量发展疑难急重症的救治,让更多百姓享受医改红利。

——洪朝阳(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