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如何让畜禽“粪污”成为耕地“营养源”?学者:构建更广泛的种养结合体系

时间:2020-09-01 12:49:52来源:科技日报

8月31日,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以我国学者为主导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Decoupling livestock and crop production at the household level in China(《中国农户层面的种养分离》)。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书秦、副研究员张斌是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陈洁、浙江大学研究员谷保静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由来自国内外9个机构的13位学者共同完成。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揭示了从1986年到2017年中国农户层面从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的过程,并初步分析了种养关系变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的影响。Nature Sustainability是Nature旗下子刊,当前影响因子12.080,是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中国的农业得以延续几千年,且养育的人口不断变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的种养循环。在化肥被大量使用之前,农家肥是农作物最为主要的养分来源。直到新中国建立30年后的1979年中国的化肥使用量才突破1000万吨,之后每跨过一个千万吨用时分别为9年、5年、5年、9年、8年,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6022万吨,2019年降至5403.6万吨。种养分离被认为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重要原因,却没有文献在农户层面明确回答以下问题:种养分离的程度如何?种养分离与化肥投入的关系如何?

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长期调查数据首次定量回答了以上问题,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种养结合-分离领域研究的突破:(1)有别于大多数从兼业化角度研究农户分化的文献,论文从种养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户近30多年来的演变趋势。(2)在认同已有文献对种养分离趋势判断的基础上,从两个层面给出种养分离的定量结论,一是到底有多少农户从种养结合走向了种养分离?二是在种养结合的农户中,他们结合的程度如何?(3)通过比较纯种植户和种养结合户的化肥使用情况,识别种养结合对化肥的替代效应。

(论文逻辑:从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种养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投入品和剩余物使用的变化,从而引起面源污染问题。从1986年到2017年,中国农户层面种养结合的比例从71.24%下降到12.15%;对比分析发现,种养结合的农户氮肥施用量平均比纯种植户的低11%,表明粪肥对化肥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这种替代作用在逐步减弱,从1995的 18%下降到 2017年的10%。

该文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构建了“猪地比”指标来反映农户种养结合的程度。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和实践,设定:“猪地比”不超过1为合理的种养结合,超过1则出现过载。结果表明,种养结合的农户“猪地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在2002年出现过载。且随着“猪地比”的上升农户的化肥用量也呈上升趋势,表明农户施用粪肥的意愿减弱,反而造成化肥过度使用、粪污排放的双重污染。在种养分离的成因方面,该文认为机械替代役畜、外出务工取代饲养家畜的收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是驱动农户种养分离的关键因素。

(论文主要结果)

论文第一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研究员表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路径是种养结合,但这种结合有了新的含义,不是回到过去的每家每户既种又养,更多是在超越农户的层面通过合作实现种养结合。”他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创设方面,要着力构建更加广泛的种养结合体系,让30多亿吨畜禽“粪污”成为20多亿亩耕地的“营养源”。

本项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管理政策创设”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及评估研究”项目的课题成果。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