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8 08:50:24来源:金陵晚报
“曲艺”,词典中说:“流行于人民群众中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种说唱艺术。”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和南京的夫子庙,是中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南京最早的曲艺活动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孙权称帝建业(今南京),“曲唱”曾风靡一时,时人语云:“曲有误,周郎顾。”这证明了周瑜就是一位高明的曲艺鉴赏家。到了民国,北方曲种大批传入南京,最早流入的曲种,即为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风靡南京
1913年,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中,张勋由山东率部趁机占据了南京。张部官兵大多为山东、河北人,为适应他们的文化娱乐之需,于是北风南移,许多北方曲艺得以传入。首先是梨花大鼓,一时在南京大为盛行。梨花大鼓是山东的曲种,又名山东大鼓,又因最初演唱时用两片犁铧碎片击拍,故又有梨铧大鼓之称。最初流行于山东农村,主要由男演员用当地民歌唱整本故事,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改唱片段鼓词,同时女演员大量增加,唱腔不断发展。在刘鹗的《老残游记》里,曾描写过白妞、黑妞在明湖居茶馆中唱《小黑驴》段子的情景,就是当时实况。
梨花大鼓有一人演唱和二人对唱两种。演唱者一手执铜片,一手敲鼓,伴奏一般为二人,即三弦和四胡。分南口和北口两大流派。演唱的曲目多以说唱相间的中长篇为主。梨花大鼓进入南京后,为适应不同观众的要求,艺人大多改为只唱不说的小段子。在吐字、音调上也为了适应南方观众的需要而逐渐去掉了浓浊的山东方言,改用较流行的北方官话来替代,更加深受南方观众的欢迎,一时风靡当世,以致几乎所有的梨花大鼓名家都纷纷来宁献艺。最初进入南京的梨花大鼓演员大多技艺一般。其时夫子庙前的“得月台”“市隐园”等茶社均为梨花大鼓演出场所。在1920年前后,梨花大鼓名家谢大玉来到南京献艺,谢是山东武城人。其父谢其荣为梨花大鼓著名弦师,曾为梨花大鼓名角黑妞、白妞伴奏,有“神手谢老化”之称。谢大玉自幼随父学艺,约二十岁,就已享有盛名,她擅长演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段子,在南京以《战长沙》《单刀会》等最为观众所称道,同年,另一梨花大鼓名角孙大玉也来到南京,他们分别演于“市隐园”“飞龙阁”与“奇芳阁”茶社。至1930年,大多数的梨花大鼓名演员齐集于南京,其中号称梨花大鼓“四块玉”的谢大玉、孙大玉、赵大玉、李大玉中,除李大玉外,其余“三玉”均多次来宁登台献艺。谢大玉、孙大玉还曾长期居住于南京。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尚有梨花大鼓艺人演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南京的梨花大鼓艺人渐少,1950年后已基本不见其活动。
独辟蹊径董莲枝
值得一提的是梨花大鼓又一名家、独步曲坛的董莲枝,在众多南下献艺的梨花大鼓演员中,其艺术成就、艺德、品德尤为南京观众所称道。《冶城话旧》云:“秦淮歌肆,鼓词盛行为近十年事。众推董莲枝第一……董莲枝之喉,珠圆玉润,善为缠绵婉转之音……歌时,必有其夫三弦伴,慎重将事,不苟登场,有一种为艺而艺之精神,而听者亦多为艺而来,与捧其他歌女‘醉翁之意不在酒’者不同。其享盛名十年于秦淮而无毁之者,亦难能可贵矣!”董莲枝是山东济南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其父是位唱梨花大鼓名家,听众称他“老董”,名字却失传了。董莲枝自幼从父学艺,后又师承山东梨花大鼓名家姬素音,经其父指拨,自成一家。十三岁开始在济南卖唱,先后到过开封、天津、上海、汉口等地,艺术日进,她的演唱,声调低回婉转、歌词哀怨,入耳别有韵味,名声远播。十九岁那年,她和师姐莲喜、师妹莲芳抵宁献艺。在大世界游乐场登台,后来师姐和师妹都离宁,她独留南京落户,组班自挑大梁。先后陆续在新奇芳阁、六朝居、四明楼等茶楼演唱十多年之久,上座率始终不衰。梨花大鼓多以武段子见长,而董莲枝根据自己的特点,另辟蹊径,以演唱悲剧故事为主。其代表作是《剑阁闻铃》,故事来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描写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亡入蜀,中途在剑阁避雨,听到檐角铃声而悼念死去的杨贵妃。其他的曲目如《宝玉探病》《黛玉悲秋》《摔镜架》等,也都是以儿女情长为主,取代了山东大鼓一向唱三国、水浒英雄故事的风貌,将缠绵悱恻的旋律融合到刚劲爽朗里去,非常动听。当时夫子庙还有一位梨花大鼓名家赵大玉。赵工《三国》,董莲枝工《红楼》,二人同工异曲,各见精彩。但董莲枝自从成功地演唱了《剑阁闻铃》《潇湘夜雨》等诸曲后,声名大振。由于董莲枝的作品,文字工整,讲究韵律,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故博得不少教授、学者的赏识。如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胡小石、中文系主任刘继宣、哲学系主任宗白华和名教授黄侃、吴梅、方东美、徐悲鸿及北平音乐学院教授杨仲子等,均为她的忠实听众,一致给予赞扬。赞她最高的是杨仲子,杨是中国第一代新音乐家,他认为董莲枝如生在西欧,早就成了享有盛名的声乐家、歌剧主演了。胡小石在听了她的《剑阁闻铃》后赠诗曰:“四座无声弦语微,酒痕护梦驻春衣。年年花落听歌夜,雨歇灯残不忍归。”抗战时期,胡小石等人在昆明、重庆等地听董莲枝演唱,又有诗赠,堪称知音。
享誉金陵十余载
尤其可贵的是,董莲枝受到赞美,盛名之下毫不自满,仍然继续钻研,并努力读书,学写字,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而且洁身自爱,生活作风严肃,从不参加应酬。1930年,有一姓樊的老听众,自称“怜莲居士”,通过他的妹妹和董来往,征集到董的唱词八篇,编成小册子,题作《莲歌》,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有人警告董莲枝,说此人庸俗无聊,恐对她用心不良,董莲枝即让丈夫通知樊某,不要再来捧场。
董莲枝在众多南下献艺的梨花大鼓演员中独领风骚,享誉金陵十余载,是山东大鼓的革新家,盛名一直不衰。1935年,她应聘去汉口游乐场献艺,离宁时,她把《剑阁闻铃》的唱本送给了京韵大鼓艺人小彩舞(骆玉笙)。几年后,《剑阁闻铃》成了骆派饮誉曲坛的代表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董莲枝由汉口去了重庆,1939年又因避日机轰炸去了桂林,最后定居昆明。约在1944年,因为两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她就此退出曲艺舞台。抗战胜利后,她未回南京,也未回山东老家,大概终老于昆明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妙艺竟无传人。在南京所收的两个女徒弟,都因学得不好,在汉口时就遣走嫁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文化部门挖掘曲艺遗产,和她同辈的赵大玉、鹿巧龄等人都有传人,唯独没有访求到她。赵子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1-01-28 07:49:52
2021-01-27 18:53:01
2021-01-27 18:52:22
2021-01-27 17:51:24
2021-01-27 14:51:10
2021-01-27 11:49:50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1-01-27 17:50:48
2021-01-27 14:50:38
2021-01-27 12:54:53
2021-01-26 16:50:01
2021-01-26 12:50:34
2021-01-26 10:50: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