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3 17:49:33来源:南方都市报
12月11日,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正式落成启用。
当天,南都科创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占地80多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将围绕梅州市生态发展区建设与“5311”绿色产业体系建设需求,聚焦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资源与环境、检测与服务等五大领域。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表示,希望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秉承“开放创新、互利共享”理念,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与模式路径创新、打通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转化通道。
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广东省科学院继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后第2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此前,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孵化育成,不到两年已成功孵化培育出包括院士创业公司和国内首家半导体可靠性检测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22家技术初创公司。
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经历了一年的筹备,初步表现如何?
已孵化2家科技型企业
“技术股+现金股”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
“目前,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2家科技型企业。”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梁磊告诉南都科创记者,投资孵化的广东粤科欣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科欣发”)成立不到一年已完成200吨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建设投产,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稀土光电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实验室,开发了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另一家是利用广东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孵化的广东越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钢铁基复合耐磨材料技术成果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大型制造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为了真正帮助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匹配到技术人才,并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促进高新技术育成孵化,广东省科学院在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继续推行市场导向、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粤科欣发为例,该公司是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稀有所发光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企业。
“陶瓷是手工密集型行业,一直迫切需要转型,和稀有金属研究所的发光技术结合后,有了新的产品线,一拍即合。”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科欣发总经理邓耀欣表示。
该公司目前生产的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托于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在股权设计上除要求稀有所发光核心团队的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直接持股外,还要求现金入股。
粤科欣发目前已有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
“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真金白银拿出来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至于知识产权评估亏了就走了。”梁磊表示,他在梅州走访调研时发现,当地企业最欠缺的是人才,花了大钱引进,但留不住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最大痛点。
因此,在他看来,“技术股+现金股”的激励模式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一剂良药。“对技术团队而言,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对企业而言,它让技术驱动成为发展底色。”
邓耀欣表示:“公司成立后,广东省科学院稀有所就在这里设立了实验室,有科研人员长期驻扎,随时解决公司产品遇到的技术难题,对我们来讲,这很安心。”
不过,梁磊也坦言:“目前我们来梅州的时间并不长,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还需要不断摸索完善。”
据梁磊介绍,当前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小目标”已经设立,正积极对接益生菌发酵健康饮品、激光医学成像等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孵化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
南都科创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科学院在技术育成孵化体系的建设布局方面成效显著。除佛山、梅州外,江门、珠海也正在筹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还建设了支撑半导体、种业育种、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技术育成孵化的技术转化验证平台以及地理科技与文化、生物高新技术、工业生物技术、食用菌现代农业等科技专业孵化器和双创产业园。
新政浪潮
建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成趋势
广东省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或许能成为当下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样本。
走出技术成果转化这一“死亡之谷”,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一直是科技创新中急需攻克的难题。
今年12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曾在公开报道中表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不高,最高在30%左右。
今年5月13日,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正式发布,该报告统计的2018年数据显示,在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8家单位(21.5%)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7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仅今年,便有不少新政密集出台。
5月13日,科技部和教育部两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多的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5月22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的《2020年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明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业态,推动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融通发展。6月4日,科技部再次发文,提出要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
在地方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多点开花”。据南都科创记者统计,自2019年以来,包括北京、广东、四川、山东、湖北等十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武汉、江苏等地先后发出了技术“悬赏令”,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求解技术难题。
广东在2019年9月修订后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也明确表示,要培育和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化运作、从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不难看出,在科技成果转化摸索探路的多年实践中,如今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面向企业需求进行精准化“定制”研发正在成为新一轮浪潮。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0-12-13 17:49:05
2020-12-12 17:49:07
2020-12-12 16:49:38
2020-12-12 11:49:05
2020-12-12 09:50:18
2020-12-12 09:49:35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0-12-13 15:49:38
2020-12-13 10:49:50
2020-12-13 08:50:03
2020-12-12 17:49:22
2020-12-12 07:49:22
2020-12-09 18:50: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