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青岛:前三季度10个重点工业产业聚集区实现营收1609.1亿元

时间:2020-11-30 15:50:43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工业产业集聚区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平台,对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发展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青政字〔2019〕9号)(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明确的创建标准,经区市申报、专家评审,选出首批14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包含1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3个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和1个都市产业园)纳入青岛发展战略。

青岛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从营业收入的维度看,1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的379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09.1亿元,占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3.5%,同比增长12.4%,较青岛规上工业企业增速快8.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速提升7.3个百分点。其中,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产业集聚区和即墨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7.7%和53.6%。从利润总额的维度看,1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利润100.7亿元,占青岛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6.7%,同比增长31.7%,较青岛市规上工业企业增速快13.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速提升23.4个百分点,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和生物医药)集聚区、即墨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利润都实现了翻番以上增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个产业集聚区都是青岛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

青岛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的“亮眼”表现,为青岛工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载体支撑作用,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新冠疫情冲击巨大、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的大形势下,这份“成绩单”的取得实属不易。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主要矛盾,分析根本原因,创新解决方案的展现;是“创意、创新、创造”的工作方法和“能干、会干、实干”的工作作风的体现;是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奋力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结果;是抓住制度建设的“牛鼻子”,搭建完善、科学工作推进体系的牵引带动。

从“缺少规范”到“标准引领”

过去,青岛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存在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缺乏、发展规划指导性不足、硬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发展水平可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缺乏标准、缺少规范。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青岛实际情况,开创性地制定了《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通用指南》(简称《建设管理指南》),是国内首个系统、完整的集聚区建设管理服务指南。

《建设管理指南》围绕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从10个部分、45个方面制订了详细的标准,突出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引领”,强调规划在发展战略、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康发展,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产业发展高地”。二是“服务转型”,以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速成长,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创业发展福地”。三是“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引导产业集聚区围绕管理、服务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创新发展宝地”。

《建设管理指南》作为青岛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的参照标准,可以说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可操作性强,能够引导产业集聚区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从“雾里看花”到“清清楚楚”

深入了解真实发展水平,才能清楚看到发展差距、找到补差措施。为此,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编制了《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制度》(简称《发展报告制度》),适时掌握各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

《发展报告制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数据精准,将营业收入等有关数据与青岛市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制度有效衔接,保证数据准确性、权威性。二是维度全面,围绕招商引资,了解签约项目数、计划投资额、落地项目数等;围绕新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掌握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投资金额、拟竣工时间及达产后预计产值等。三是统筹兼顾,把产业集聚区软硬件建设作为重要报告内容,全面掌握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据悉,《发展报告制度》是对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全方位显示的“X光机”,产业发展有哪些短板、硬件建设有什么不足、管理和服务存在什么问题,都能够清晰、客观、全面地显示,是帮助产业集聚区找出差距、激发动力的有效工具。

从“缺乏引导”到“激励鞭策”

青岛自工业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以来,尚未开展过考核评价工作,缺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导向机制。因此,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针对工业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都市产业园各自产业特点,制定了《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青岛市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工业园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简称《考核评价办法》),主要围绕两个重心,一是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强化增长率等考核,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围绕产业集聚区软硬件建设,“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夯实发展基础。

《考核评价办法》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导向性强”,围绕《三年行动计划》所提出的目标,设置相应的考核项,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区明确工作方向和建设目标。二是“统筹性好”,将近期发展水平和远期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既注重产业发展各项指标的,又强化软硬件建设考核。三是“标准高”,通过提高考核标准来促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建设,如提高招商引资考核项“难度”,以项目实际落地为标准,破解“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的顽疾。围绕核心发展指标,参考国内领先水平设置严格的否决条件,要求主导产业集聚度60%以下和亩均税收低于20万元/年的产业集聚区不能被评为五星级,主动“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

因此,《考核评价办法》是产业集聚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标尺,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绿色发展、高效发展。

从“厚积薄发”到“中流砥柱”

《建设管理指南》《发展报告制度》《考核评价办法》这一系列文件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推进体系。前三季度的亮眼表现表明,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正在这套体系的“助力”下,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高质量发展的后劲越来越足,正在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器”,放大产业集聚效应的“催化剂”。

“虽然距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还有差距,距离国内领先水平还有不足,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工作方向,我们坚信,‘只要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以这套工作推进体系为抓手,坚持“定向集聚、错位发展,聚焦主业、集群发展,高效集约,绿色发展”的原则,打造更高质量的载体平台,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加速集聚,营造“1+1>2”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