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成渝双城经济圈定位再升级 将打造全国新的增长极

时间:2020-10-20 15:49:50来源:中国经营报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对比此前中央层面对成渝地区发展定位可发现,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成渝地区发展定位有了明显提升,成渝地区被寄予厚望,将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而在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成渝地区的定位之一还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多位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对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明显提升,而由于成渝地区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的产业优势、巨大的城镇化发展潜力等,如果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及潜力,将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新的增长极”

此次会议对成渝地区的定位可说空前。

此次会议强调,要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并指出当前形势下,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而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对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

就连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对成渝地区“一极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中,“一极”的表述仍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指出,此次《规划纲要》将成渝经济圈提升为全国新的增长极,战略定位进一步上升。同时会上反复强调强化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协同发展,“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未来成渝城市群或将在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全国城市群发展的样板。

“此前已参加过多次《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此次会议审议,无疑提升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的权威性和含金量,成渝地区的定位也得以提升。”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也表示,在当前特定的世情国情下,《规划纲要》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无疑使成渝地区的发展得到一个新的定位和更加明确的方向。

“无论是对西部还是对全国来讲,发挥好成渝地区的带动和动力作用,本身就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在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盛毅看来,无论是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还是此次会议,无疑都确证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在《规划纲要》审议及后续发展等方面都与其他城市群建设具备了同等战略地位。而将成渝地区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对此前战略定位的升华,也是此前战略定位的应有之义。

能否成为“第四极”?

实际上,自年初中央首提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对成渝地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讨论就已在各界展开。在成渝两地的官方表述中,也将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确定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曾表示,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元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位和第38位,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计算机产品产量已占全球的1/3、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的18%,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

而无论两地官方还是社会各界,之所以对成渝地区发展有如此高的定位和期望,几乎都源于成渝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长期积累并取得的经济发展、产业、科技、交通等基础和优势。对于成渝地区是否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多位专家认为也应从地区的基础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式角度考虑。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认为,当前成渝经济发展的重点都是要培育自己的创新增长点,但两地的产业发展要避免“抢项目”,否则容易“两败俱伤”。而要侧重优势互补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互补。比如,成都的Intel芯片厂和重庆的电脑整机制造厂的互补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互补案例。

“此次会议可以说意味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蓝图阶段正式进入到施工图阶段。实际上成渝地区发展建设已积累了长足的经验和基础,在产业、科技创新、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金融配套等各方面,成渝地区都有信心也有规划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展到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勇表示,成渝地区目前已在布局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共建西部科学城,都是在向着具备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方向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李敬也表示,无论是成渝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两地长期积累的科技和产业基础,还是成渝两地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及交通建设基础,都表明成渝地区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和优势,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提升中心城市内涵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多位专家表示,这无疑对成渝两座中心城市以及双城经济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发展要求。

“确如会议中强调的,成渝两座中心城市内涵的提升主要靠提升两座城市的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两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李敬认为,如果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没建设好,反而会因过度吸附外围资源而对周边区域起到负面作用,这也是都市圈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因此才会强调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在做大做强成渝两座中心城市的同时,还要设计完善好相关制度,真正发挥两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贝壳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覆盖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涉及16座城市,常住人口1亿人。成渝双城城镇化率已从2015年的53.5%提升至2019年的59.4%,但与2019年全国60.6%的水平仍有差距。2015年以来常住人口占全国比值保持在7.2%左右,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2015年起保持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3%。城市群发展潜力巨大。

“都市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较成功的经验都表明,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其他城市要从整体角度完善好分工,中心城市发挥好自身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其他城市则发挥好配套作用,如此都市圈的发展才能长久。”李勇称,当前成渝地区内多数城市实现了“一小时都市圈”,从成渝两座城市乘坐高铁一个小时内可以到达区域内的多数城市,这为成渝地区发展中的城市分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