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诗意栖居 “十三五”杭州新建绿色建筑项目2740个

时间:2020-09-03 07:50:22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杭州越来越绿了。这份绿意不仅是目之所及的茂密苍翠,还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各类场所——“绿色建筑”中。

“十三五”以来,杭州已新建绿色建筑项目数2740个,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1亿平方米,其中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858个,建筑面积6368万平方米,占比33%。随着2018年市、区两级发布绿色建筑专项规划,高星级、高质量的绿色建筑比例逐年提升,2019年,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占比已达到68%。

以绿色与高效能为特色,最大程度减小能源消耗。绿色建筑改变了生态环境,更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每日栖身的各类场所,是如何润物无声的影响着自然,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依然炎热的初秋,我们走进一栋栋绿色建筑中,感受“绿色魔力”带来的诗意栖居。

技术加持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与喧闹的天目山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东部一隅。从大门沿着小树林蜿蜒而过,东一教学楼颇具艺术范儿,灰色与砖红色外墙的古朴与地面覆盖的绿色植被相映成趣,诉说着旧时与今日的故事,也带来了“忽逢桃花林”之感。

这座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教学楼,如今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办公场地。由于老教学楼缺乏系统的保温节能措施,平面布局和结构受力也不适应现代办公的使用需求,当年旧楼改造时,设计师们暗藏了不少巧思。这也是杭州少有的通过既有建筑改造完成的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和运营双认证的案例。

走近它,“绿”意袭来。肉眼可见的是大片垂直绿化,6层楼高的墙面藤蔓遍布,凌霄花开的季节如同一幅天然油画。二层屋顶小花园绿植葱郁,这里室外的绿地面积占到了43.5%。更直观的是体感温度,室外高温逼人,而建筑内却恒定在26摄氏度,这可并不全是空调的功劳。

“这份清凉里有40%的贡献源自建筑设计时的绿色理念。” 院长杨毅向我们讲解其中奥秘。整栋建筑的窗户均是双层中空玻璃,部分朝南外墙采用呼吸式幕墙设计,它可将积聚在玻璃间的热量通过气流带走。两层窗之间还设有可调节的外遮阳百叶装置,夏季可将太阳辐射热量阻挡于室外,并可根据太阳光线强弱调整角度,隔热不挡光。绕着建筑转一圈,没有见到想象中和建筑体量相配的“吐”热气的空调外机,替代它们的是地下错综复杂的管网。这套名为地源热泵水冷VRF的系统,利用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夏天将房屋内的热量导入大地,为建筑制冷,冬季将热量从地下取出,用来取暖,大大减少了碳排放和可能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

杨毅更骄傲于这里对自然光的科学利用。入座位于一楼的会议室,大面积落地窗和透景设计让这里成为全院师生最偏爱的开会场所。侧一侧头,窗外树木花草映入眼帘,水池里粼粼波光浸润心田,人在建筑中却仿佛已置身于自然。而建筑周围“生长”出的神秘蘑菇型球体——导光管,则让地下室不用电就能被阳光照亮。“蘑菇头”式的采光罩充分聚集阳光,再通过内壁的特殊材质向下传输,最后漫反射照亮整个房间,传导率高达99.7%

漫步东一楼,无处不体现着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理念。像这样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目前杭州已有173个。对绿色高关注的背后,是对城市飞速发展的隐忧。“城市新建建筑的能源消耗远快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颜晓强说,这一趋势在相对富庶的东部沿海尤其明显。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从2012年的不到20%,提升到2020年的50%。此后,浙江省率先提出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其实,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从古至今一以贯之。“过去,工匠们将总结出的民间智慧倾注于建筑。现在我们有了更多技术加持,不变的是对绿色的追求。”颜晓强认为,将绿色巧妙地融合到建筑设计之中,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才是绿色建筑的真谛。“因此要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策略,而不能单纯的用技术堆砌。”杨毅说。

架构空间拉近“熟悉的陌生人”

傍晚的杭州,钱塘江畔的江南御府小区环形步道上,阵阵微风吹来,散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32岁的新业主吴正宇推着婴儿车,不时停下与照面的邻居们聊上几句。虽然刚刚搬入小区,邻居之间却已不全然陌生。他们的相识,正是通过一个个步道、花园和架空层的活动空间。

小区住区绿地面积11840平方米,绿地率近40%。在绿色空间中,每一幢居民楼下,都有一处5米高的挑空,即使是夏季也凉爽通风。这些空间以不同的装修风格,配备运动器材和玩具,形成了多元主题的休闲区域。在6栋楼下,小型篮球架旁张贴着业主自己制定的“篮球公约”,互动、协商,进而衍生出心灵的碰撞,人与人的距离在屋檐下被拉近。

城市的钢筋水泥,不仅在人们与大自然之间划出了一道界限,也扩大了个体间的接触成本。建筑的变革,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变革。绿色建筑正试图改变现代城市中冷漠疏离的邻里关系、工作关系,为人们提供结识“熟悉的陌生人”的机会。

绿色与健康的建筑空间有利于促进停留,增加交往。这种观念已成为新建绿色建筑的设计共识。即将交付的三湘印象·森林海尚,在公共活动区域设计之初,便考虑了儿童活动区和相应的家长看护区的互动性。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场地的日照条件、风速及热岛强度,公共区域被设在绿化较多,夏天不受暴晒冬天不刮强风的区域。在能看到儿童的视线范围内,有可供休憩交流的休息区,且在100米范围内还设置了公共厕所,使儿童和家长都能安心社交。

一群年轻人们也因开放空间而结缘。夏日傍晚,与西溪湿地咫尺之遥的三星级绿色建筑中节能西溪首座企业园区,一场属于他们的派对在屋顶花园上演。

这个建筑项目很特别——南北向通透的80米宽景观通廊和天然原生水系,形成了一个超大面积的地面公共花园,院子中央的独栋商务楼顶还设有屋顶花园,超低的容积率加上自然环境的营造,使其与西溪湿地遥相呼应。

“从四面白墙的办公室转战到花草烂漫的屋顶,灵感会不经意地跑出来。”入驻园区后,常年闷在格子间里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改变以往的室内办公方式,把头脑风暴和会议搬到屋顶。“就像在快节奏的工作中,获得了一方小天地,让自己轻松下来慢下来。”中节能西溪首座相关负责人说,这座商务楼就是白领们的“市内”桃源。

这些改变人与人关系的空间架构,不仅写在了建筑设计阶段的规划中,还需在建筑的使用、运营阶段时时维护,充分发挥其功效。为了评估及监测绿色建筑后期的运营状况,我国通过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来推进在建筑使用后绿色功能的落地。

作为杭州第一家获得二星级运行标识的住宅建筑,江南御府的节能元素需在社区和物业公司的监管之下严格执行。如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循环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和景观补水;地下车库安装一氧化碳浓度监控装置,使地下空气质量得以保证……除此之外,许多设施还可根据业主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与公建类建筑相比,住宅楼的业主多了很多,需求也更难统一。”负责江南御府的南都物业运营管理部总监许国莉说,一幢楼里上百户业主,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他们试着用一楼一策的方式寻找其中的平衡点,“不断沟通的过程,也是业主们对绿色建筑加深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集聚发展打造复合型生活圈

不久前,杭州市建委面向杭州市民发放了一份绿色节能人居调查问卷。今后的绿色建筑怎么建?人们给出了自己的体验和反馈。

问卷显示,问题集中于老建筑和小区门窗隔音效果差、体育设施等修缮不到位、停车难、保温隔热性能差和无适老设施。而对于未来的智能家居场景,49.4%的人希望能安装智能环控系统,使室内空调、灯、家电等完全自动智能化调控;46.9%的人期望能配备智能安防系统,即使不在家也能对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42.6%的人需要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显示室内环境质量、水质、水电气费及天气情况等。

这些需求与去年国家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杭州市建委党组成员、巡视员吴建忠介绍,新标准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调整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部分。除“四节一环保”之外,与时俱进地加入了百年建筑、健康建筑等内容,使绿色建筑的内涵更加丰富。未来绿色建筑的打造方向,将更加以人为本,以建筑使用者的满意体验为目标。

位于钱塘江畔亚运村的建设,则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由分散到集聚的可能。作为浙江省首个通过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的项目,这里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富有想象的生活空间。

何为绿色生态城区?其实这一概念在2008年就已提出。它不是一味造绿,而是在生态、业态、形态“三态合一”上实践产城融合、绿色低碳。

与以往的单体建筑不同,亚运村的设计是连片式的。一期规划的114.05公顷区域范围内,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达到5.59%。这意味着绿色建筑的范畴已从单体迈向区域化发展,全面推进空间布局、产业、综合交通、社会事业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

“与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相呼应,亚运村将打造成为一座绿色、生态、低碳、健康的现代化新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院院长朱鸿寅告诉记者,亚运村的绿地系统将结合步行道路规划,各功能区由环形绿道串联,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80.60%。同时,亚运村9条道路之下还设置了综合管廊,纳入电力、通讯、天然气、给水、直饮水管道等。“如遇地下某一处设施发生故障,无需开挖地面,就可以进入综合管廊进行维修,减少资源的浪费,让城市更整洁。”

无论是绿色建筑内涵的拓展还是单体建筑向集群式发展的趋势,在更长远的未来,城市建设最基本的仍是以人为本,回归本源。“既要有理性,也要有感性。未来城市和社区的构建更应把握三个内涵: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朱鸿寅说,这一理念在未来社区中已在践行。

去年以来,浙江省启动“未来社区”工作,建设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生态友好、先进技术迭代应用的复合型生活圈。未来社区将构建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九大指标体系,有望引领未来生活方式的变革。

人们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们的生活。绿色健康,归本溯源,新的人居方式已在眼前。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