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用乡愁和安全“夹”起舌尖美食

时间:2020-08-25 15:49:39来源:济南日报

看着正在落成的现代化凉皮生产厂房,牛余梅心里有着无限感慨,“最初在家里做凉皮,一筐筐卖到县城。到现在建起厂房,日销5吨,‘牛大姐’凉皮的名号越来越响。”近日,记者跟随市市场监管局来到章丘区,在这里,“干净、卫生、可溯”是小作坊食品的“新代名词”,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守得住健康安全的底线。在这里,有许多诸如“牛大姐”这样的小作坊实现“华丽变身”。

老手艺迸发“新生机”她的“凉皮作坊”升级为现代厂房

在章丘,提到“牛大姐”凉皮,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2004年,庞传亮在广州打工几年后,几乎用全部身家购买了一台凉皮机。起初每天生产一筐凉皮,夫妻二人骑着摩托车去城里农贸市场挨家挨户推销,从一筐、两筐直到六筐。

后来,攒下一点“余粮”的两口子,决定盘下县城一间店铺,让“小作坊”进城。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决定不仅让自家凉皮打开了销路,也让“小作坊”走向了“正规军”——“当时没有‘办证’意识,但监管部门并没有全盘否定我们,而是帮我们从卫生条件到食品质量进行全面规范提升。”

正是这份呵护,让她多了一份坚守的信心。办证是第一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牛大姐”制定出凉皮企业标准,成为全省首个食品小作坊获得的业内企业标准,解决了凉皮行业无标生产的问题。后来,还成功注册“牛大姐”商标,从而走上“质量+品牌”的发展之路。2020年,济南牛大姐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搬进了宽敞的厂房,不仅有了机械化流水线、独立包装车间和快检室,还有了更加备受肯定的生产品质……在章丘,像“牛大姐”一样由食品小作坊升级而来的食品生产企业已有37家,“老手艺”不断焕发生机。

老手艺实现“新传承”她的“豆腐坊”有标准可溯源

“旺季时,一天要马不停蹄生产1000多斤豆腐,供不应求。”说这话的是章丘龙山街道西王村的长烨豆腐坊小老板李宁,在这个村,几乎家家做豆腐,对村民来说,做豆腐是“家传手艺”,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饭碗”,“不仅不能丢,还要做大做强。”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之下,西王村成立豆腐加工合作社,制定豆腐加工工艺的“条条框框”,让村民熟知并自觉遵从规范。记者看到,家庭式豆腐坊虽然空间有限,但家家干净卫生,统一悬挂小作坊标识,统一公示健康证、抽检结果、原辅料使用情况等监管信息。“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料,保证产品源头安全。”章丘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求小作坊在产品包装标识上赋予电子身份证——二维码,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追溯管理,“让消费者扫一扫‘身份’再买更放心”。

在李宁眼中,家传的手艺如今有标可依、有源可追、有路可销,如同搭上了现代化的快车,涅槃重生迎来新的春天……在章丘,绣惠北套粉皮、小张年糕、黄家烤肉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专业村涌现,“老手艺”不断传承壮大。

老手艺走向“新市场”他们的“家传饭碗”越端越稳

“豆腐销量比以往几乎翻了番。”规范提升所带来的最直观变化便是“销量”。前不久,李宁注册了漤水豆腐销售公司,自主设计了包装盒,她对自家产品的市场“满怀信心”。

“牛大姐”的梦想是“走出章丘,开拓济南市场,进而辐射周边”。“目前每天能卖5吨,新厂房日产能达40吨。”她说,只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生产,脚踏实地开拓市场,相信梦想不会远。

这样的“示范作坊”“标杆作坊村”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章丘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一镇一标杆,一业一示范”等活动,通过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使获证小作坊全部达到示范创建标准。同时特别加大对地方特色产品的指导扶持,在确保“老手艺”传承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在章丘,传统老手艺与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相遇,“机器”更具温度,“老手艺”更具人情味。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