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15城研发投入排名 京沪深居前三

时间:2020-11-18 08:49:2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5座城市研发投入排名:京沪深规模超千亿,西安强度列第二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地位愈发突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是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它又是与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一脉相承的。

关于这一战略布局,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称,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研发投入)22143.6亿元,同比增长12.5%,与GDP的比值为2.23%。

在大国内部,城市很大程度成为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

可以预期的是,R&D经费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更大的潜力,从而给整个城市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而头部城市的创新引领,将可能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基于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4个一线城市和15个新一线城市,考察其2019年的研发投入情况。

由于武汉、长沙、沈阳及青岛2019年的相关数据暂缺,故最终进入统计的城市有15个,从2019年研发投入的绝对值来计,排名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杭州、西安、重庆、南京、天津、成都、合肥、东莞、佛山和郑州。

一线城市研发投入占全国1/4

2019年,北上广深的研发投入总和为5764亿元,占全国的比例高达26%,足以印证其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

其中,北京是唯一一个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遥遥领先。在统计体系中,R&D统计对象主要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规上企业三大科技活动主体。前两者大量聚集于北京,因此北京承担了较大的基础研究重任。以2018年的情况来看,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比重高达25.5%。

与此同时,北京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位列全国城市第一。2018年,北京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41.7%。

上海2019年的研发投入为1524.6亿元,排在第二。2016年,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的任务包括通过集中建设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重大前沿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等。

2019年,上海科研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共计87篇,约占全国总数的28.4%。企业的表现同样亮眼,2019年上海有13家企业登上科创板,数量居全国第一。

如果说北京、上海都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两条腿走路”,那么第三名深圳的特色更多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龙头企业尤其发挥了带动作用。

以华为为例,2019年华为的研发支出达到1317亿元,如果让华为参与城市排名,可排在第四。当然,因为公司全球性的布局,华为的研发支出并不完全集中在其总部所在地深圳。

但深圳长期以来缺乏大院大所,导致基础研究成为一块短板,尤其是深圳的一些企业率先走到了创新“无人区”,更是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一个新的趋势是,深圳正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今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施行,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广州的研发投入为677.74亿元,尽管在15个城市中位列第四,但与前三名却拉开了较大差距。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广州仅为2.87%,在15座城市中排名较为靠后,甚至略低于广东全省2.88%的水平。

一方面,作为商贸之都的广州,仍待发展更多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领军型创新企业。另一方面,部分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效应还未释放,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力不足。这两个方面,也是广州未来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寻找新一线科创潜力之城

从研发投入的绝对值来看,北上深之外,广州、苏州、杭州、西安、重庆、南京、天津和成都处于第二梯队,研发投入均在400亿元以上。其中,广州和苏州超过600亿元,杭州超过500亿元。

纵向对比来看,从2015年到2019年间,苏州的研发经费从388.6亿元增长到625.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68%增长到3.25%。

同期,杭州的研发经费从302.19亿元增长到530.4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3.06%增长到3.45%。

短短4年的时间里,苏州和杭州的研发经费投入都增加了200多亿元。相似的成绩背后,对应的却是两座城市不同的创新底色。

今年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杭州则在数字经济崛起的浪潮中顺流而上,现在更是致力于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有升亦有降。天津2015年研发投入为510.2亿元,但到了2019年,降至仅463亿元。这当中或许有统计数据调整的因素,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天津在经济转型期,科技新动能相对后劲乏力。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今年8月初统计的数据,天津储备IPO企业仅7家,且多以传统制造企业居多,而杭州、苏州、成都等市储备企业均超过20家,南京、东莞、佛山等地也均有10家以上企业排队。

在上述15座城市中,郑州的研发投入绝对值排名垫底,低于广东省的东莞和佛山。如果以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计,则是直辖市重庆垫底,仅为1.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重庆曾印发《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625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85亿元左右。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距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从R&D占GDP的比重来看,西安成为黑马,这一比例达到5.2%,仅次于北京的6.31%,在新一线城市中更是“独树一帜”。

从构成来看,西安来自科研院所R&D经费一直占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西安拥有省部属、军工科研单位较多。根据西安披露的2017年的详细情况,科研院所R&D经费为180.4亿元,占全市R&D经费的50.1%。此外,高等院校的R&D经费占比为8.3%,规上企业的占比则为41%。

2019年,西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3673家,不仅远落后于一线城市,与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也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西安屡屡提及打造“硬科技之都”,一方面,西安有着可以依托的科教资源,但另一方面,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激活、转化并非易事,这有赖于科技体制改革、市场化的环境、适宜民营经济生存的土壤以及产业链、人才支撑等,这些都是西安将长期面临的挑战。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