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瑞士再保险公司中国总裁陈东辉谈保险业变革与转型:中小保险公司转型突破口就是要找准每家公司的定位

时间:2020-11-10 19:49:38来源:中国网财经

今日,瑞士再保险公司中国总裁陈东辉在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保险论坛中就保险业的变革和转型问题发表演讲表示,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再保市场的费率可以很快的传导到直保业务的前端,即资本市场收缩,再保市场转硬,在直保前端就要收取更充足的费率;但在国内,这个传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国内的保险公司对于国际再保市场费率转硬还只在一个观望和无动于衷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恰恰是我们行业转型特别好的时机,能够建立再保市场和直保前端费率传导的机制,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费率充足度,给我们是非常好的机会,特别借这个机会呼吁国内产险行业能够抓住国际的背景,抓住这个机会能够在这方面走出一步。

谈及中小保险公司的变革与转型,陈东辉指出,要重新找准定位。大部分行业里的公司看不出什么特点来,这家公司为什么要存在?我这家公司跟隔壁的那家公司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客户是离了我就不行的?这个问题可能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不需要回答,或者回答的不是特别好。但是下一个阶段想解决这个宏观前景光明以及每家公司经营困难这个矛盾最主要的突破口,就是要找准每家公司的定位。这个问题回答好了,每当提到这家公司的时候,大家脑子里马上能够联想到一个或者两个特点,那可能这家公司在下一阶段变革就比较成功,可能就会过的比较好。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按照会议的主题初步思考的三个观点。

在最近的这一段时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转型,或者叫变革,也正好顺应今天会议的主题,这个变革和转型的问题做三点思考。

一、国际背景。我们确实感受到目前正面临着转型和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又有很大的紧迫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疫情的影响,在海外和在国内真的叫做冰火两重天,我们在国内还可以欢聚一堂,讨论国内的发展。在国外真的是惊涛骇浪,乌云密布,而且非常痛苦的周期刚刚开始。

大家分享几个数据。首先从新冠本身来讲,瑞再研究院初步的估计,带来的整体经济损失大概在12万亿美金,也就是说今年大概是7万亿美金,到了2021年5万亿美金,这是经济损失的概念。对于保险行业带来的损失,目前只是一个区间的估计,乐观一点大概在300亿美金,悲观一点在1000亿美金,所以这个损失的程度是非常大的。具体到我工作的瑞再,我们已经拨备了30亿美金应对新冠所带来的损失,主要是准备金,还没有赔,但是未来是有可能赔的。新冠本身对国际保险行业的影响是几倍,几十倍,几百倍于对国内保险业的影响。

第二,相对于新冠的影响来讲,大家更担心长期低利率周期,这个对国内大保险公司来讲是生存的考验,也就是资本是不是充足,对于投资端的挤压,对于负债端的挤压,未来这几年能不能扛得过去,讨论的都是这些。不像我们在讨论创新,在讨论变革。

第三,所有的这次新冠所带来保险业的影响还没有结束,低利率的影响刚刚开始,为什么讲没有结束呢?很多的法院判决还没有出来,也就是到底什么样的责任保险行业应该来担,什么样的责任保险行业不需要担,还是有很大的变数,整个过程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带来什么影响呢?国际的承保周期迅速转硬,投资端没有办法给我贡献很多的利润,我要求承保端的费用必须回升,承保的业绩必须提升,才能够确保给股东的回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保险行业我们更多讨论的是机遇,而不是新冠疫情的影响。

但是我又有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说国际承保周期的转硬没有传导到国内来,又到年底了,作为再保公司又跟直保公司讨论年中的续转,大家没有意识到承保周期,没有意识到费率的回升。重要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再保市场的费率可以很快的传导到直保业务的前端,也就是说资本市场收缩了,再保市场转硬了,我在直保前端就要收取更充足的费率,但是在国内,这个传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国内的保险公司对于国际再保市场费率转硬还只在一个观望和无动于衷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恰恰是我们行业转型特别好的时机,能够建立再保市场和直保前端费率传导的机制,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费率充足度,给我们是非常好的机会,特别借这个机会呼吁国内产险行业能够抓住国际的背景,抓住这个机会能够在这方面走出一步。

为什么要说费率呢?因为长期费率不足,所带来的是我们整个行业的脆弱性,每年收的保费,费用和赔付都吃光花光了,万一来了一个大灾我们全行业没有一个抵御能力,我们幸运过去十年,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后,没有经历大的自然灾害,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我们就不会有特别大的自然灾害,所以在费率当中能够留一定的冗余,为大灾能够做一定的储备,是保险行业的应有之义,但是目前转型还在过程当中。跟大家分享第一个观点,希望国际的保险行业痛苦的背景和底色,能够提供我们国内保险行业转型更加充沛的动力。

二、在讨论变革和转型的时候,有时候我也很困惑,每家公司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甚至困惑到我觉得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宏观的前景光明跟每家公司的痛苦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每家公司都非常困难,所以这个矛盾怎么来调和,我们感觉所谓的转型和变革下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小的财险公司和中小的保险公司来讲,是一个重新找准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观察这种矛盾,大部分行业里的公司都长的差不多,也就是看不出什么特点来,这家公司为什么要存在,我这家公司跟隔壁的那家公司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客户是离了我就不行的,这个问题可能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不需要回答,或者回答的不是特别好。但是下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想解决这个宏观前景光明,跟我每家公司经营困难这个矛盾最主要的突破口,就是要找准每家公司的定位,为什么要存在这家公司,这个问题回答好了,或者每当提到这家公司的时候,大家脑子里马上能够联想到一个或者两个特点,那可能这家公司在下一阶段变革就比较成功,可能就会过的比较好。如果说什么也联想不起来,在下一阶段可能就会非常的困难。这是想跟大家分享宏观层面,作为再保人的角度是不是离市场比较远,是不是讲的准确,可以跟大家来探讨。

三、在讨论变革,在讨论转型当中没有办法避免的话题,就是科技,就是创新。但是我想说我们看到很多行业里的创新做起来非常的不顺利,问题不出在技术上面,问题出在业务模式上面,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举的例子,从技术来讲就像你超市里去看的厨具和餐具,应有尽有,非常多,但是问题不出在这些餐具的问题上,而出在你不知道要做什么菜,也就是菜谱没有想好,这个餐具再好用也解决不了问题。

这里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也就是说AI,大家一说就是人工智能,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的话,人工智能让你也觉得眼花缭乱。我最近听到两个非常极端的观点,关于人工智能,一个是特别乐观的观点,说未来一家保险公司只需要五个人,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精算师,配三个机器人,一个机器人做销售,一个机器人做服务,一个机器人做后台管理,这家保险公司就没问题了,这是对AI最乐观的一个预期。但同时我也听到了对AI的一个特别悲观的判断,也就是说AI现在已经掉到了创新周期所谓的失望之渊里了,已经从梦幻的巅峰掉下来了,为什么感官智能我们做的特别好,图像识别、OCR这些都OK,但是认知智能非常的初级,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应该来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到底是处于什么状态,到底怎么能够让AI为我所用,我觉得问题不在AI本身,而在于我们的业务模式。

所以有两个思考,一个叫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一个是怎么做这件事,往往第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好,太快进入到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就找不到出路。场景的确定和业务模式的确定,先与技术手段的选择。所以这个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在跟行业里很多合作伙伴在讨论创新的时候,往往我们感觉很模糊的是它的业务模式,往往感觉花很多精力的是去讨论技术和技术手段的问题。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