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金融支持绿色发展 瞄准赛道各施其策

时间:2021-03-30 07:49:24来源:上海证券报

“压力很大!行里给我下的绿色信贷规模投放指标,今年已经上调了4次。”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与PPP事业部总经理董善宁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现在的指标比一开始翻了一番。

压力的另一头,是井喷的市场需求——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绿色金融发展具备了更适宜的政策土壤。据多家权威机构测算,中国关于绿色发展的投资级别在百万亿元。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专业人才储备,再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为了抢先把这个巨大的融资市场攥在手里,或瞄准细分领域,或狠抓专业化经营,使出“十八般武艺”。

绿色投资需求将达百万亿元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业务被推升至市场关注的“顶峰”。

近段时间以来,人民银行密集吹风,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出台结构性政策、设立专项支持工具,引导资本加速向低碳领域倾斜。据多家权威机构先前的测算,中国关于绿色发展的投资级别在百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中和”主题将正式迎来政策风口,庞大资金有望在政策引导下重新配置。

无论是人才队伍配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多家机构已在厉兵秣马。作为国内第二家、城商行首家赤道银行,江苏银行今年拟设立8个绿色支行,专门经营绿色金融业务。

重庆农商行相关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在总行层面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设置绿色金融、绿色文化、绿色运营三个工作小组,成立绿色金融部,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全行绿色发展。

中国资本还将迎来“出海”新机遇。植信投资研究院秘书长邓志超表示,未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清洁能源项目,有望获得来自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支持。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机构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纳入公司发展战略,未来国际投融资活动向ESG倾斜的趋势会越发明显。

瞄准细分赛道各有策略

机遇萌生之际,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谋求拓展业务空间,将发展重点向低碳金融倾斜。

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是业内共识。当前,银行业普遍提供较同类型贷款更低的利率,且具有审批便利性优势。

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夏莹称,湖州银行针对绿色信贷的定价是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础上优惠10%,并且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董善宁表示,对于绿色信贷业务,江苏银行定向下调绿色信贷FTP价格15BP,并且放宽融资期限以满足低收益项目还款进度要求。

共识之外,金融机构瞄准细分赛道,各有策略。记者了解到,江苏银行主打专业化经营与错位竞争。结合江苏省化工产业相对集聚的特征,该行主攻方向之一是“轻资产、重技术”的环保科技服务。此外,该行还将灵活应用财政资金,加强融资模式创新,探索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退圩还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公益性项目的融资方案。

湖州银行将重点结合去碳化目标,在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去碳化领域寻找机遇。此外,该行还将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合作,引入低成本转贷款或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探索支持能源和工业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等。

可持续发展期待更多支持政策

董善宁表示,早期,金融监管部门高举行政考核指挥棒,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如今,随着绿色金融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金融机构也面临着竞争愈发激烈、利润日渐摊薄的处境。“尤其是承压更重的中小商业银行,也需要兼顾自身发展。”董善宁说,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的考虑,金融机构在期待更多支持政策。

近来,政策暖风频吹,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引导、撬动金融资源向绿色项目倾斜。比如,央行近日召开全国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会议要求金融系统贯彻“稳”“进”“改”三原则。其中,关于“进”字,央行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碳减排投融资活动“市场化原则”的落地过程中,需要更多来自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和持续支撑。

方夏莹称,综合考量收益、成本和参与积极性,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在产品设计上进行更多探索,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和资金成本外,还需要项目本身绿色可持续及监管政策的可持续作为后盾和保障。

“比如人民银行低成本再贷款支持、绿色金融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有限接受绿色信贷为再贷款抵押物等政策支持,但是也希望在绿色不良容忍度、MPA考核等方面能有相关政策支持,以平衡绿色金融的外部性和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方夏莹说。

董善宁期待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绿色信贷再贷款等措施的落地。他认为,这些“胡萝卜”将极大增强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动力,同时可以兼顾金融机构利润的合理增长。

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尚有较多实际问题需要不断推敲和琢磨。“现在有很多绿色项目,因为受限于固有条件,难以落地。比如,长江沿线绿色生态修复项目和化工园区搬迁项目,由于缺乏现金流,难以融资。”董善宁表示,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探索,如何创新业务模式,并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