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巴氏奶、超巴奶傻傻分不清楚?鲜奶热下标准制定亟待推进

时间:2021-02-13 10:50:40来源:第一财经

今年春节不少消费者选择就地过年,高端鲜奶等享受型消费倍受市场关注,但第一财经记者对市场走访发现,由于标准缺失,“超巴”奶正在利用成本优势挤占巴氏奶市场,巴氏奶则通过增加外包装标识来“反击”,业内建议相关标准修订应该提速。

“超巴”技术是近两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低温鲜奶加工方式的统称,其包含多种模式,使用超巴技术生产的低温鲜奶的保质期可以到15天甚至更长,这给鲜奶市场带来很大的变化。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常规巴氏奶在2-6冷链条件下保质期一般在7日以内,考虑到物流时间和货架期,实际留给乳企运作的时间较短,销售半径和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成本较高。但“超巴”奶的保质期更长,其成本、市场运作难度变得更低。

第一财经记者在北京多家超市看到,在原奶价格持续上涨之后,低温鲜奶促销明显减少,但巴氏奶和“超巴”奶产品的价差进一步拉开。三元、光明等巴氏奶产品的价格大多在20元/950毫升以上,而“超巴”奶的价格大多在15元/950毫升以下,而且部分超巴奶同样标注为巴氏杀菌乳。为了划清界限,巴氏奶产品开始集体换装,在包装明显位置标注其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含量。

根据东兴证券研报测算,市场上主流“超巴”奶的吨价在1.1万元-1.3万元/吨,而传统巴氏奶的吨价在2万-3.3万元/吨之间。

在宋亮看来,“超巴”奶并非不好,对促进国内低温鲜奶消费有其积极意义,但问题在于目前两者成本、运作难度和营养构成并不相同,但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将其区分,因此带来了新的问题。

2019年以来,由于传统常温奶市场增长放缓,国内乳企开始集体加码低温鲜奶业务,特别是在疫情之后,低温鲜奶也是增长较快的品类。

由于销售半径受限,巴氏奶一直是区域乳企的专利,欧睿数据显示,2018年巴氏奶前三大乳企分别为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和新乳业,市占率分别为11.5%、9.2%和6%。但在新一轮低温鲜奶竞争中,后入局的乳企多以“超巴”奶作为切入点。

在超巴技术的应用下,原本没有地理条件优势的乳企,可以将“超巴”奶运输到更远的销地,进而利用成本优势,进行低价竞争冲击市场,对传统区域乳企市场主导地位产生了威胁。

但在业内看来,这并不算是公平竞争,超巴技术的灭菌温度较高,牛奶中所含活性物质优于常温奶,但和巴氏奶仍有区别,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标准,而乳企为了开展竞争并不会明确标注。

光明乳业董事长濮韶华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作为巴氏奶为强项的乳企,光明乳业也不得不推出“超巴”产品,以对抗其他乳企对光明现有市场的冲击和渗透。

据了解,目前国内巴氏奶执行的国标是2010年出台,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包括巴氏奶在内的4项国标进行修订,但时过3年,暂时还没有更新的进展。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国标修订未完成,但相应的团体标准已经公布,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区域乳企的推动下,上海和天津都出台了巴氏奶的团体标准,试图将加工工艺和活性物质指标作为主要的区分方式。以2020年底出台的上海巴氏奶团体标准为例,将巴氏奶的杀菌温度定位72°C到76°C,并要求对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数据进行测定。与此同时,区域乳企开始在包装上做文章,来区别“超巴”奶,以期改变市场被冲击的问题。

不过本身团体标准没有强制性,而且消费者认知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尚不得而知。

业内认为,目前市场“超巴”奶和巴氏奶概念存在混淆,也希望国内有关部门可以尽快推动标准制定,解决这一问题。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