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新能源汽车驶入“市场锤炼”新阶段

时间:2021-03-17 08:49:29来源:中国能源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笔墨为汽车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有一点令人颇感意外――连续7年出现的新能源汽车未再单独提及,转而强调与之相关的充电桩、换电站建设,以及加快建设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议题,随着行业快速发展,政策开始强调除整车外的基础设施服务,并为最终实现由市场需求主导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终局做准备。

扶持重心转向使用端

记者梳理发现,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被多次提及,包括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拳强化污染防治角度,到突出强调技术、购置税优惠、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尤其自2014年以来,更是连续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17年表述为“清洁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得益于国家政策引导,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成绩突出。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550万辆,产销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私人市场、非限购城市销量大幅上涨,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普通消费者青睐。

“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汽车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前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中存在‘过热’问题,出现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的现象。今年没有单独强调,也给市场降降温,是件好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车行业已进入市场化轨道,政策支持重点已由扩大规模转向提供便利的使用端。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也认为,政策由鼓励“造车购车”向“市场锤炼”转型,发展侧重点聚焦汽车后市场、使用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和推广。

同时,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内容已连续两年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方寅亮认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及产业链基础还有待提升,政府要把补贴资金和政策红利用在刀刃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避免产业界盲目“热炒”,造成资源浪费。

“充电+换电”将并行

“充电便利性不足,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看来,行业要集中力量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68.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80.7万台,私人充电桩87.4万台,车桩比约为3:1。

私人充电桩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江淮汽车集团高级工程师周福庚建议,国家层面制定面向2035年的充电桩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居民区、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区域两类充电设施网的建设方向、标准及实施路径,给予地方政府及市场明确指引;加强居民区充电桩建设管理,以立法、条例、通知等形式,明确居民区充电桩建设流程和相关方管理责任。

“充电+换电”将成为未来并行的两大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政策支持下,去年换电站建设引发高度关注,蔚来汽车、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车等车企均加大换电站投资布局,并推出车电分离的销售方案。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主任张帆向记者表示,充电和换电作为两条技术路线未来有望融合,即实现可充可换。目前,换电还主要面向出租、公交、物流等特定运营车辆,重卡换电也是探索的可行场景,但由于换电在成本、配套资源等方面都高于充电,发展难度较大,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还是应由市场和用户来选择。

后续政策值得期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继续推进汽车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据了解,我国将逐步放开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商用车及乘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股比和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方寅亮指出,生产端鼓励、规范多元化企业加入,将促进新能源车企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规范理性投资,避免行业泡沫;流通端将促进二手车流通,并通过消费税向流通端后移,提升地方用车服务质量。

“如果汽车生产准入自由开放,而汽车产业全流程改革仍落后是不行的。如果行业政策、管理手段、流通限制没有放开,我们自己被捆住手脚,而外资手脚被继续放开,反而对我们发展不利。”新能源汽车独立研究员曹广平提醒道,如果汽车产业改革“形似而神不似”,半开放可能既起正作用又起反作用,就会造成形式上虽与国际接轨,但最终结果仍难达预期。

崔东树表示,财政部下一步将让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一些城市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热情不高,汽车上牌对地方没有收益,却要承担拥堵等问题。”他进一步表示,消费税后移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便于地方政府用此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此外,曹广平还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转为聚焦后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信号。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后续政策或围绕混合动力给予更多积分、解除限购及低速车规范搞活、商用车技术路线放开、基础设施鼓励应用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展开。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