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甘肃武威:千年鼓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浸润少年心

时间:2021-01-22 16:50:22来源:中国新闻网

“攻鼓子表演能锻炼身体,最重要让更多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正在练习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董超说,希望以后成为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增添少年力量。

武威位于甘肃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曾经是丝绸之路要冲,史前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凉州文化等交汇融合。被称为“西部鼓魂”的攻鼓子为流传在武威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距今有上千年历史,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1月下旬,记者在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看到,操场上学生们同敲一个鼓点,节奏统一,步伐一致,进退开合、旋转如风,将攻鼓子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校园的“风景”。

该校校长蔡延说,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率先开设攻鼓子等一系列以本土文化资源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蔡延说,有一次让学生表演攻鼓子,体验传统技艺,没想到现场效果特别火爆,萌生了非遗进校园的想法。开始时家长不理解,担心影响孩子学业,有部分老师持旁观态度,对学校课程开发热情不高。

有一位学生从不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校开展民间艺术活动后发现他特别喜欢攻鼓子,能很快掌握多种舞步和节奏,还可以从老师提供的范例中找出规律,自己编出阵法。当他成了攻鼓子小能手,常常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称赞,使得他自信心倍增,渐渐地变得开朗,学习更努力。

这事给了蔡延继续在学校传承攻鼓子的决心。农村条件受限,通过观看视频“有样学样”,后期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现在,攻鼓子课程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艺术活动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决定每周五开设两节攻鼓子校本课,做到时间固定、形式固定、指导教师固定,并采用小组合作、团队训练的方式,实现常态化和全员化,在全校进行推广普及。

蔡延认为,重复的练习增强了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形成耐心、自信、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们领略非遗文化魅力后,提高了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

在“攻鼓子”艺术的熏陶下,学校还成立了书法、二胡、国画等艺术社团,开设了校本课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纲要》等制度。

非遗进入学校课堂,青少年为非遗发展注入新鲜力量,让身为攻鼓子传承人和学生教练的杨门元很是欣喜。他说,通过传承攻鼓子,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培养潜在的非遗传承人。

据了解,近年来,武威为推动非遗保护出台多个扶持政策,以展示展演为抓手,搜集整理为措施,培训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为重点,取得丰硕成果。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项,25个非遗传习所得到挂牌保护。武威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默默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完)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