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7 08:49:32来源:新华日报
徐州,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已累计生产煤炭10亿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长期的煤炭开采令徐州产业单一,“偏重型”的工业结构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山体破碎、土地塌陷等问题。
为彻底改变生态环境,徐州全面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了由“灰”到“绿”的靓丽转身,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持续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城市伤疤,蜕变“绿风景”
冬日的贾汪区潘安湖,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徐州塌陷面积最大、生态破坏严重的采煤塌陷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原住村民们昔日最为深刻的记忆。
“天灰、地陷、房裂、水黑、山秃”,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展厅里,一幅幅展示贾汪区采煤塌陷地过往历史的黑白照片,让人触目惊心。
作为具有13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贾汪区,其采煤塌陷地面积达13.23万亩,占全市塌陷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自2008年以来,贾汪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突破口,先后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让昔日汪塘成了碧波千顷的湖面。
从“煤城”到“水乡”,贾汪蜕变成为徐州生态转型的样本。本着“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徐州市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塌陷区整治修复行动,并创造性地实施了“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
如今,徐州2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经改造,为城市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不仅如此,采石宕口的涅槃重生,也成为这座城生态修复的点睛之笔。
“以前这里乱石成堆,做梦都想不到能变成如此漂亮的公园。”年逾六旬的李光文,每天都会和老伴儿到家门口的金龙湖宕口公园游玩,这里也成了周边居民健身活动的最佳去处。
曾经,无序的爆破和采掘,让这里岩体破碎、危崖累累。徐州通过清理危石、覆土栽植、挂网喷播、引水进山等措施,将其“变废为景”,打造出一个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的大型山地景观公园。
这样的转变,在徐州并非个案。多年来,徐州市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3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实现了“推进矿地和谐,再现青山绿水”的目标。
此外,为进一步向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徐州去年出台《徐州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排定六大类119项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将全市生态修复与保护空间总体布局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今年,徐州启动废弃矿山市场化修复的筹划,在经开区、贾汪区和铜山区选出30座废弃矿山,“一矿一策”量身制定修复方案。
在贾汪,修复后的潘安湖、督公湖、凤鸣海等景区已成为淮海经济区旅游热点,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在铜山,20个矿山治理项目总投资6.35亿元,治理产生废弃土石料1049.54万方,新增后备用地1126.63亩。坚持绿色发展,徐州化“城市伤疤”为青山绿水,不仅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典范,也为增加城市发展动能探索出有效途径。
环境升级,造出“绿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徐州,生态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在鼓楼,昔日丁万河在当地居民看来一度是出了名的“龙须沟”,河畔满是大大小小的黑煤黄沙集散地;经过十年治理,丁万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不但造福了两岸百姓,更使得长期发展相对滞后的徐州北部地区成为投资创业的沃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丰县,经过多年的防风治沙、水系疏浚、植被绿化和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曾经“只长茅草不长粮”的大沙河两岸生态环境大变样,形成了“十里黄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顷荷花荡、万亩梨树园”的独特风光。
得益于此,大沙河沿线相继建成国家级红富士苹果标准化示范区21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23万亩、果品示范园30个,苹果、葡萄、油桃等水果种植面积达45万亩,果品年总产量60万吨。果都大观园、大沙河农家乐、二坝湿地公园等知名旅游景点共同汇聚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每年“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期间吸引30多万名游客赏花摘果、休闲旅游,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在贾汪,昔日靠煤炭运输养家糊口的退伍军人刘艳军,借着生态转型吃上了“绿色饭”。2012年,随着周边煤矿关停,刘艳军将目光投向了大洞山的宕口,并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凑了1000万元启动资金,请来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开始了宕口修复、发展生态旅游的探索。
如今,这座在采石宕口上建起来的公园已经是集户外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乐园,每年客流量达40多万人次,营业额达上千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徐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全链条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变“包袱”为优势,迎来发展加速度。
围绕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和环保达标,徐州重塑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对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进行布局优化、转型升级,关停并转煤矿等企业近400家,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徐州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以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为主导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0.6%、40.1%。
如今的徐州,处处是新景,处处是新机——鼓楼区依托龟山汉墓和探梅园,在整治一新的丁万河边建起龟山小镇;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铜山区旅游收入连攀新高;邳州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银杏苗、树、果、叶、药、景的全产业链开发,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产业链条为纽带、绿色经济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生态之城,共享“绿福利”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后代,把最美的风景还给市民。”这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生活在徐州,满满都是幸福感。”每当华灯初上,家住泉山区的市民刘祁隆都会来到云龙湖畔,和俱乐部的成员们一起绕湖健步走。在这里,健步走队伍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6年,云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并免费对外开放。刘祁隆说,景区内休闲健身项目不少,包括游泳、跳舞、慢跑等,项目建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徐州近年来不断做大“生态蛋糕”,大力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沿街沿路10亩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储拆迁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1.76%,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均等的“绿色福利”。
在徐州,177个公园绿地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市区32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被有序改造、近60万名居民彻底告别“蜗居”。漫步于城区,金龙湖、九里湖、泉山森林公园等景点随处可见锻炼身体的市民,“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成了徐州这座生态之城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徐州还在治气、治水、治土上下功夫,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层面,徐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突出抓好工业烟气、“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非法采石“六大专项治理”,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13636家,空气质量取得阶段性明显改善。
水生态保护层面,徐州对24个省考以上断面设立“断面长”,在全市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构建微山湖、骆马湖、地下水三水源保障体系,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市区生活用水由地表水全面取代地下水。完成市区75条黑臭水体整治,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建设亮点纷呈。
土壤环境保护层面,徐州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固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得到联合国人居署高度肯定。
如今,“生态版图”在徐州越做越大,潘安湖与丁万河一起获评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大沙河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系全省唯一,大运河徐州段、故黄河、奎河经过全面治理,面貌一新。生态优,环境美,越来越多的徐州人走出家门、拥抱美景,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与日俱增。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0-12-26 19:49:50
2020-12-26 19:49:05
2020-12-26 16:49:48
2020-12-26 13:49:20
2020-12-26 10:49:52
2020-12-25 17:51:11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0-12-26 19:50:09
2020-12-26 15:49:28
2020-12-26 14:49:48
2020-12-26 11:50:18
2020-12-26 08:50:13
2020-12-25 18:49: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