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去年我国文化产业股权融资规模和融资事件数量“双降” 这份报告给出应对策略

时间:2020-09-13 13:50:4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那时正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但也已经开始出现局部波动和下行的迹象。”在《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前言部分,杨涛和金巍以这样的笔触概括2016年以来行业的变化。

2020年9月12日,在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金融区域发展研讨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长金巍专门对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下称“蓝皮书”)做了解读。

金巍现场指出,2019年,文化产业股权融资相比2018年出现双降,不仅融资规模下降,而且融资事件数量也下降,上市公司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水平持续处于低位,股权众筹融资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文化产业融资趋势正在脱离正常的社会融资平均水平线

蓝皮书回顾了文化金融过去十年的发展。

十年来,文化金融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已经接近万亿元,债券发行规模超过4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均一度超过千亿元规模。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处于中高速稳定增长时期,包括“十三五”时期,均未出现大幅度持续下降态势,而是增速稳定在了11%~13%这个区间,这得益于文化金融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即便是这两年在股权投资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前几年投入的私募股权投资还在起作用。

2009~2016年是文化金融成长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文化产业的融资规模达到了顶峰。由于金融监管趋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化金融从2017年起进入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和债券规模仍有所增长,总体上看,仍呈现稳定态势,但局部波动剧烈,尤其在股权投资领域。

这一阶段,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形式包括:以文化企业信用为基础设计产品;以文化资产为基础设计产品;以文化企业收益权、所有权为基础设计产品等。

我国已经有200多家文化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主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数量约占总数量的13%。

十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投资的热度一度出现“过热”的局面,我国投资文化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较大增长,基金管理规模、年募资金额、年投资金额都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1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之后,文化产业融资结构中占较大增量比重的股权融资部分呈现急速下滑的态势。金融监管环境趋严,一方面正在挤出非理性增长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投资热情。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近乎“腰斩”。

从整体数据看,可以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融资趋势正在脱离正常的社会融资平均水平线。

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及时调整政策

蓝皮书从政策建言角度提示了一些关注点。当前市场表现为:金融严监管周期下规范与创新不平衡,规范有余,创新不足,文化金融市场不容乐观,而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形势更加严峻。

蓝皮书由此建议,由于在上市公司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领域文化产业融资正处于持续恶化的趋势当中,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及时调整政策,出台适度松绑之策,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的投资,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应积极利用正在推进的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支持文化类挂牌企业进入“精选层”,积极参与转板。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蓝皮书还指出,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和经济服务,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必然的趋势。所以,需在新经济框架下发展文化金融,需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中找到新路径,提升文化金融政策质量,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以互联网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为形态的数字文化经济正发展迅猛,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已经更加鲜明。蓝皮书建议,在新经济特征和新需求基础上,持续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四化”,即产品专属化、机构专营化、服务专业化、市场专门化。

蓝皮书直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主线。在这个主线下,通过发展文化金融,通过文化金融的资源配置机制,应能够促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也是文化金融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于德江等参加了蓝皮书发布会。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报告点评中指出,文化金融蓝皮书支撑了中国文化金融的政策范畴,支撑了文化金融的基本研究范畴,对中国文化金融实践进行了规范性梳理。从学术角度看,《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具有一个客观的学术立场和一定的反思精神。研究文化金融不仅仅是论证它的合理性,也要指出它的缺陷不足以及趋势上存在的问题。今年的蓝皮书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前瞻性,比如蓝皮书提出的文化数据资产等问题,这将是文化金融实践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