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阳泉市博物馆:关山烟云间 尽览岁月变迁历史苍茫

时间:2020-08-27 18:49:29来源:山西晚报

一到阳泉,便想到“关山”二字。

确实,无论从哪个方向去阳泉,都要穿越重重关山。地处太行山西麓,山峦起伏,冠山、藏山、狮脑山,集雄奇秀险于一身;身当京畿藩屏,关隘重重,固关、榆关、娘子关,襟揽中原——雄踞晋东的阳泉,正如古诗中所言,“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阳泉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正是“关山烟云”。

关山处处尽览历史苍茫,烟云漫漫感知岁月变迁。历史给阳泉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但是现在人们提起阳泉,更多地想到的是煤炭资源,所以今天我们推荐大家走进阳泉市博物馆,当你徜徉其中,才会知道阳泉盛产的不仅仅是矿产,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它同样凸显着独具特色的魅力。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在唐虞夏商时,境域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期,更有著名的“仇犹国”,而“赵氏孤儿”的藏孤地点就在阳泉藏山……阳泉多情的山水孕育出多元文化,在阳泉市博物馆,你可在咫尺间博古通今增长见闻,尽览历史之美好。

阳泉市博物馆位于阳泉市文化中心主楼1-2层,展厅面积近2600平方米,有展品1000余件,类别包括陶瓷器、铜器、砂器、石刻、纸质文物等。展陈内容丰富多彩,其展陈形式也颇具一格,利用现代化的投影仪器,将历史与现实完美融合,让观众在虚实之间,充满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该馆的基本陈列“关山烟云”,在不久前获得了“山西省首届(2019年度)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的荣誉,让该馆在文博界中火了一把。

馆长推荐

阳泉市博物馆于2019年2月24日正式开放,虽然开馆时间并不长,但其布展非常专业考究,丰富的展陈内容,把满载着阳泉历史文化遗产的恢弘画卷铺陈开来,有关阳泉的文脉流传、历史故事、人文精粹,也通过这一件件文物展现在公众面前。

今天,我们请来该馆馆长韩利忠,为各位推荐镇馆之宝和经典文创。

四大板块呈现阳泉“前世”

阳泉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围绕天井呈回廊式布局,分别是“关山烟云——阳泉古代历史展”“百年巨变——阳泉近现代历史展”两个历史文化专题,以及“妙相梵容——阳泉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展”“一眼千年——阳泉宋金元生活展”“北方砂都——平定砂器专题展”三个特色专题。

刚刚步入展厅,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星宿”的世界,环顾四周,如浩瀚星辰一般,当中映入眼帘的是“关山烟云”这四个大字。此时,建议你驻足一分钟,慢慢品味,“关山”亦有所指,代表了阳泉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关隘重重,抵御外敌;那逝去的历史,亦如烟云,虽已飘散,但其精神不散,在阳泉这片大地上留下的文化和文物遗存,更不会消散。

阳泉这所城市的烟云往事,通过四大板块逐一呈现。

很少有人会知道,阳泉有化石,这与其丰富的地质遗存有关系。要想了解阳泉,必然要了解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史前拓荒”单元中,你能看到地质时代的古生物化石,三叶虫、海螺、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反映出了阳泉在古地质时代的环境风貌。时光再穿越到距今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以天然洞穴为栖身之所,黑砚水河1号洞穴遗址,就是古人类留给阳泉的最好的实物佐证,也是迄今为止太行山西麓保存最完好的旧石器洞穴遗址。为了形象展示古人生活,展厅内打造了遗址洞穴模拟场景,并通过投影的方式,还原了人类狩猎、加工石器、烧烤等生活场景,一幕幕幻象“电影”精彩上演,观众感知的也越发形象具体。

《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中都记载了晋国智瑶以赠大钟为名计灭仇犹国的故事,是史书中对阳泉辖地最早的明确记载。在展厅的第二单元“东周往事”中,就为观众科普了仇犹国的历史。此外,还展示了盂县金龙大街发掘的战国墓葬,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战国青铜剑”。这把战国青铜剑可以称为“晋东第一剑”,2003年在盂县出土。在地下埋藏了近2500年了,几乎没有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表面极为平整光亮。经试验,一张报纸多次折叠以后它能轻而易举划破。

在该展厅内,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用动画片的形式,展示“赵氏藏孤”的故事,如果你逛至此处正好累了,不妨就放慢脚步,静静感受那段历史,感受古人忠孝仁义的品格。

文物是让人“博古通今”的载体,通过古人使用过的东西,能呈现历史进程中的岁月。在第三单元“汉家淳俗”中,主要展示了在阳泉地区考古发掘过程中汉墓当中的随葬品,因为汉代人崇尚“事死如事生”,而这些随葬品,能让公众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生活细节。

在该板块中,你不妨抱着敬畏之心,仔细欣赏展柜中陶俑文物,有小比例的炊具、灶台等生活用品,还有鸡鸭等动物的陶俑模型,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以及想在死后留住生前美好的心愿。推荐您看看几件“陶井”模型,出土于阳泉市矿务局马家坪,这件模型比较稀少,它是轱辘井的样式,细节生动,再现了汉代水井的形制。

阳泉有“进士之乡”“文献名邦”之称。此称呼为何而来?在第四单元“宋启人文”中,就详细介绍了被历代文人所仰慕的“冠山书院”。偌大的复原模型,呈现了书院昔日的风采,但在这风采背后,更熠熠生辉的则是历朝历代的杰出才俊,如元代中书左丞相吕思诚、明代南京兵部尚书乔宇、清代湖广提督窦瑸、近代才女石评梅等等,他们都曾在此读书求学,而明末大思想家傅山、清代著名学者张佩芳、著名地理学家张穆等人都曾在此游历讲学。如今,“冠山书院”是阳泉一处较为出名的文化景点,参观前先来博物馆里科普一下有关它的小知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噢。

近现代展厅里,领悟阳泉百年巨变

顺着回廊展厅,能看到一组“百年巨变——阳泉近现代历史展”中的浮雕,画面中汇聚了从鸦片战争至1947年阳泉解放建市这百年的沧桑巨变:浮雕右上角的固关反映了清末晋商的命运,中间的是保晋的大门,反映了保矿运动及近代工业的兴起,右上角阳泉火车站旧址反映了正太铁路的修建,下面的百团大战战斗画面反映轰轰烈烈的抗战……由此,阳泉在近代史中跋涉过的岁月就展现在公众面前,大家也可以在这里感受阳泉这所城市一百年来的变化和发展。

展厅内,注重嵌入式的场景设计,从布展到展陈,很有现代感,也非常注重与观众的交互性、参与性。1907年,山西爱国士绅为了“树自办之基,而示争矿之决心”,创建了以开采煤矿为主的近代民族企业——保晋公司。1916年保晋公司迁至阳泉,开启了阳泉工业发展的新篇章。1917年,保晋公司决定筹建保晋铁厂,创办山西最早采用近代先进技术设备的冶铁企业。为了体现阳泉民众实业救国的决心,展厅内复原了一处厂矿的门头,然后利用投影技术,模拟了铁厂内部工人们繁忙的工作场景,黑白影像,粗布工装,铁锹、板车齐上阵,满满的时代感。

阳泉,还是一座具有光荣史和革命传统氛围的红色之城,是地方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和创立较早的地区。在该板块中,也能了解到红色阳泉的光荣历史。对了,推荐大家看看“地道战”的展示环节,展厅内用模型打造了国内现存最长、最完整的抗战地道之一——“南庄地道战”的场景。深入地下500米的暗道,户户相连的地道构造,都在模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最巧妙的则是用投影的方式,把百姓们在地道中战斗和生活的场景展演了出来,活灵活现,很是特别。

在这不寻常的百年间,阳泉饱经风霜,奋起抗争,艰难前行,完成了由“车站”到“城镇”、由手工业向近代工业、由近代向现代化发展的三个历史性跨越,由一个不起眼的沙江口发展成娘子关内的现代名城。阳泉的百年巨变,也是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阳泉特色彰显山城厚重文化

阳泉是佛教传播较早的地方,境内名山济济,寺庙林立,摩崖石刻遍布乡间,寄托着历朝历代民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步入“妙相梵容”专题展,顿时,身心渐渐安静下来,外界的喧嚣也随之远去。

眼前的展柜中,排列着两排佛头像,其中一件北魏孝昌三年石雕佛头像,高约22厘米,砂石质,磨光高肉髻,弯眉,细目微闭,高鼻,小口,嘴角现笑意。

说起这件造像,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1997年11月28日,阳泉市郊区旧街乡在阎家庄村修路开山时,从山崖上滚落下一块巨石,而这块石头恰有一个包含1窟7龛70余尊造像的石窟。这个石窟雕凿于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佛像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细腻,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当时山西省文物考古中少有的重大发现。

就在文物部门制定保护计划的时候,1998年1月14日夜,一群文物盗贼闻讯而来,将看护人员用铁丝捆绑后将石窟中11尊主要石像的头部凿下掠走。此案引起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阳泉市公安机关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案组,最终在曲阳县抓获了6名犯罪嫌疑人,追回3个石佛头像。随后,公安人员乘胜追击,南下广东、福建等省,抓获其余的犯罪嫌疑人,将剩余的8个佛头像全部追回。虽然这11尊佛头像失而复得,但是创伤却永远地留下了……

在“一眼千年”展厅,显示的是阳泉人在宋金元丰富多彩的生活。展览以壁画内容为线索,从宋金元时期的备茶、备宴、生计、起居等不同方面分别介绍当时的生活习俗。

而在“北方砂都”展厅,则是另一番人间烟火。平定因砂器而蜚声海内,被称为“砂器之乡”。为何如此?只因平定自古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民生多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力农之外多陶冶砂铁等器以自食”,利用丰富的煤炭与优质的黏土资源烧造砂器,闯出一条不寻常的谋生出路。平定砂器具有质坚而体薄、器众而价廉等优点,不仅是当地百姓离不开的生活用器,而且远销京津、东北等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以来,平定砂器与当地民众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关系紧密,是晋东文化基因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是了解晋东风土民情、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视角。

此外,该馆一楼还设有“煤的故事”专题和临时展区,只为了把更多的文化元素带到博物馆里,带到公众身边,不仅呈现了阳泉的前世今生,彰显阳泉特色,更是无声地讲述着阳泉的故事,山西的故事。

镇馆之宝

紫砂插屏内藏“玄机”

这件插屏,呈平面长方形,高40cm,宽29.5cm,紫砂胎质。正面红釉,剔刻牡丹,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花卉草叶的繁茂与舒卷,行刻流畅,刀法俊逸爽利。落款“平定工厂南云刻”。

该插屏为文房陈设用器。从正面看,紫砂插屏很是精美,体现了平定紫砂“素”“雅”的特性。但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件插屏,都能感觉到它暗藏“玄机”——因为在其背面“富贵寿考”刻题下,是满满的叙事长文,里面肯定隐藏着故事。

该长文落款为“内务部记名前平定县知事吉廷彦敬题”,为时任平定知县的吉廷彦在转任前,送给山西巡按使金道坚的礼物。内文记述了吉廷彦为官之初即受知于金道坚,并在金升任山西巡按使后前往拜谒,对谈获知这位按台大人在负责山西全境治安之时,体察民间疾苦、整饬吏治、诛缴匪徒,使得民心安定、路人称颂的事迹。作为上下级,金道坚对吉廷彦关照有加,故吉廷彦在即将转任的1915年冬,特意让平定工厂制作了一方紫砂插屏赠与金大人,以谢知遇之恩。而1915年正是平定紫砂改良大获成功之年,该插屏也便成为平定紫砂的早期代表作品。

锡含量“超标”的战国青铜剑

这把青铜宝剑,长47cm,喇叭形剑首,圆筒形茎,双箍,菱形素面格,隆脊自锋尖至格,剑身断为两截,通体银光,前端收束,锋、刃尖利。与一般的青铜剑不同,该剑通体银光,说明剑身在铸造过程中原料配比中的锡含量比例较高,这样有助于增加剑的硬度,使锋刃更加锐利,也会使剑的防腐性能增强。

东汉灰陶温炉:古人的“小火锅”

这件灰陶温炉是组合使用的饮食器具,相当于现在的单人小火锅。

上面需承托锅一类的器具组合使用。炉上层带孔炉身用来燃烧木炭,加热承器中的食物,下层托盘用来承接炭灰,可能属于当时流行的“涮食法”所配套使用的器物。联系当时普遍实行“分餐制”的饮食习惯,一人一炉,分而食之,古人如此享受,想来甚是惬意。

晋地宝藏·阳泉市博物馆地图

阳泉,三晋门户,晋冀要衢,古称漾泉。因地势险要,接壤太行井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称“晋东雄绕”。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有仇犹国,而“赵氏孤儿”的藏孤地点就在阳泉。唐代,娘子关的威名远扬。到宋代,有“进士之乡”“文献名邦”之称。1947年,阳泉市有幸被历史选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被誉为“中共第一城”。

今天,我们就从阳泉市博物馆出发,开始阳泉文化之旅。引领我们的,依然是文博达人闫鑫的团队。

寻找赵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阳泉市境当时属赵。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程婴身负“忘恩负义,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赵武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今阳泉藏山隐居,演绎出一幕荡气回肠的复仇大戏,其故事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2年,赵国近20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历史。

阳泉市博物馆“东周往事”展厅——盂县藏山祠(殿内山墙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壁画,极为罕见)——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展示众多的出土赵国青铜器——山西省青铜博物馆(赵卿墓车马坑天下闻名)——晋阳古城遗址(东周时期赵国都城所在,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宁武赵长城(国内为数不多的赵国长城)——灵丘赵武灵王墓(发明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的陵墓)

红色曙光

阳泉是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天然纽结,在这里曾经有过华北最大的战役——百团大战。作为连接晋冀两省以及山西通往华北平原的战略通道,清朝末年,阳泉的煤炭就开始输送到华北地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能源基地,“中共第一城”在此诞生。

阳泉市博物馆近现代展厅——百团大战纪念碑(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石评梅祖居(石评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作家,与我党革命先驱高君宇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阳泉火车站旧址(山西现存最早火车站)——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有“小延安”的美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全面反映八路军英勇抗战史)——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在这里直接布置和指挥了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百团大战)

经典文创

古代,每一把锁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一把钥匙才能开一把锁,并且是具有技巧性地开锁。对此,阳泉市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锁具,模仿古锁的开锁方式,开发出系列“益智玩具”。

“五子登科”定向锁:有些特殊设计的古锁,必须将钥匙头的特定部分以特定的方位与锁孔的特定位置接触,才能将钥匙插入,这类锁具称为“迷宫锁”或“定向锁”。这样的设计,即使他人拥有正确的钥匙,一时之间仍难以将锁具打开,考验开锁者的智慧。

“百年好合”圆盘锁:大部分古锁的钥匙孔是开放式的,可直接将钥匙插入锁孔开锁。而这把圆盘锁具有隐藏式的钥匙孔,其设计十分巧妙,必须打开多重机关才能找到钥匙孔,如何找到钥匙孔的位置,是一种挑战。

“六六大顺”六开机关锁:六开机关锁是一款暗藏机关的古锁文创商品,结合古代锁匠的工艺技术与创意巧思,内部构造与设计原理十分巧妙,即便拥有正确的钥匙,一时半刻仍难以将锁打开,展现古人智慧与现代创意的结合。

另有“莲花”帆布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图案素材取自馆内壁画墓出土的砖雕装饰图。

山西晚报记者吕国俊孙轶琼南丽江通讯员杨敬

制图:王辰翔赵曼迪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